作者:林均賢 醫師
工作告一段落,晚上心血來潮去了一趟音樂廳,想增加一點氣質,本來只想在門口散散步回憶一下往日情懷,發現還有票就進去聽一下。
布列哈茲在家裡常聽,算是我的老朋友。沒有深入研究他,只覺得他的蕭邦氣質不錯,在我心目中是魯賓斯坦以來,活人中彈得數一數二的,頗合我的味口。
一兩年沒來音樂廳了,記得三四年前有次來聽傅聰彈蕭邦和莫札特。氣度不凡!但是畢竟是八十歲的老人了,慷慨激昂的部分表現得有點勉強。結束時巍巍敬禮,身體不太穩,在台下有點擔心他會跌下來。
他轉身離去時消瘦的背影透出一股蒼涼,那幅景象令我難忘。
說也奇怪,我特別喜歡那股衰老蒼涼的感覺,看似衰弱卻有一股生命的厚度與力量,讓我不由得想起他的身世、想起傅雷家書、想起動盪的時代,他充滿骨氣卻雙雙慘死在文革暴政下的父母親。
布列哈茲這麼年輕,當然缺少這種厚度,不過他是波蘭人,還是學哲學的,有自己的氣質和詮釋,似乎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歷史上鋼琴家早已精銳盡出下,活人能開創自己的路,是很不容易的)。
整場聽下來覺得很不錯很對味,但還不到感動的地步,以為音樂會就這樣結束了。
沒想到最後的安可曲讓我非常感動。安可曲是巴哈:「耶穌,世人仰望的喜悅。」選自第147號清唱劇作品:「心、口、意與行為」的第十樂章。這是一首芭樂曲,小時候牧師上台講道前司琴經常演奏的曲子,反覆的旋律令人平靜,但是仔細聽好像也沒什麼內容,就是一直重覆而已。
長大後聽到的一些 CD 版本大致上也都不脫這種路數。沒想到布列哈茲一開始莊嚴中不失優雅,中間反覆段落相當靈動,最後彈得極慢、極輕而中止,全場鴉雀無聲,數秒後才想起爆炸般的掌聲!
我在台下真是感動莫名,這首曲子本來應該要這樣彈的,怎麼沒有人想到呢?回家的路上,我想了很久,我相信差別應該是布列哈茲他有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理解與分析,深思熟慮後才能彈出這種詮釋,因此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鋼琴不是苦練而已,如果沒有思考與理解,再練大概也是白忙一場。
想想自己在醫院裡,常常做很多所謂 routine 的事情,聽老師說什麼就做什麼,搞不清楚狀況先拼命點頭。這麼多年來,有可能其實都是白忙一場。
從今天起,應該好好思考所有事情背後的原理,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理解與分析問題,深思熟慮後再行動,才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2019 年 11 月 21 日於國家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