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均賢醫師: 醫病攻防戰:突破心防,邁向更美好的人生(下) WFU

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

醫病攻防戰:突破心防,邁向更美好的人生(下)

林均賢 醫師 、王杏文 衛教師 共同製作 / 校閱:歐陽鍾美博士




故事一:排除病友心中疑問,開始願意配合遵從服藥


70歲的余伯伯是一位退休老師,身高164公分、體重57公斤(BMI=21),生活規律、長年以來一直有打網球的習慣。

三年前(2019年)新診斷糖尿病,雖然醫師有開藥,我私下詢問卻發現他希望先用飲食及運動改善,完全沒吃藥,家裡的血糖藥堆積如山。

1年後糖化血色素上升到8.0 %,被醫師說服勉強開始服藥,血糖稍稍下降到7.5 %左右,卻一直無法再進步。

我發現這個情形,在醫師門診前主動約余伯伯回衛教診,因為平時關係建立的不錯,我們從每天最熱衷的網球開始輕鬆聊,發現余伯伯每天下午打完球會吃水果跟甜點,他認為運動後吃甜點沒關係,也跟我表明他擔心持續吃藥會傷腎也容易上癮!所以才偶爾吃藥。

在會談中我首先稱讚余伯伯很認真運動,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糖尿病控制良好的關鍵。余伯伯聽了很高興!

接著我說明良好的生活習慣除了運動也包含健康飲食,運動搭配健康飲食效果會更好!余伯伯也點頭表示同意。

最後我表示如果生活習慣調整好,目前血糖仍然稍高,再搭配一點藥物,一定會進步更多。

我說明目前醫師開立的藥物是國際認證糖尿病的首選藥物,效果好、安全性也得到廣泛認可。每天固定服用不會上癮,而且吃藥不會傷害腎臟,反而因為血糖穩定,有保護腎臟以及保護身體各個器官的很多好處…。

會談最後,余伯伯自己說出:「我本來很擔心血糖一直沒達標,又不太敢吃藥,不知道怎麼辦?經過妳的解釋,我安心很多,現在我回去每天吃藥,應該就會進步了!」

余伯伯調整飲食,也每天確實服藥後,這2年來糖化血色素很穩定維持在6.5 %左右,回診時都很開心地跟我分享他最近的生活,就像好朋友一樣。看他身體健康、心情愉快,我也很高興。


林醫師回饋


余伯伯原先血糖稍高一些,但是也沒有太離譜,醫師門診有限的注意力不容易放在他們身上。衛教師平時就很關心病友,和他們關係融洽。會談中善於肯定病友、不批判,慢慢釐清病友的問題給予解答,解開余伯伯內心的困惑,是他願意確實服藥、血糖成功達標的關鍵。


故事二:鼓勵病友自我監測血糖,成效卓著



50歲的許先生身高174公分、體重75公斤,是科技公司的小主管,五年前(2017年)體檢發現空腹血糖130-140 mg/dl,糖化血色素7.5%,診斷糖尿病。

許先生非常配合醫囑,Metformin 500 mg早晚一顆都有按時用藥,飲食節制,每星期也有2-3次的運動習慣,每次至少30分鐘。

許先生因工作關係不方便紀錄飯後血糖,平時僅偶爾紀錄空腹血糖,近期到衛教室時,常跟我反應:「我最近家裡量的空腹血糖一直150-170 mg/dl,血糖機我換過新的,但是測起來還是很高,怎麼辦才好?」

門診中我了解許先生很在乎空腹血糖逐年增高的問題,我首先肯定許先生測血糖的努力,建議他每天除了空腹血糖,加測飯後以及配合運動及休假日增加不同時段的配對血糖,經由多次監測找出影響血糖的原因。

一開始許先生面有難色表示雖然自己不怕痛,試紙費用也負擔的起,但是感到有點麻煩。因此第一年遲遲沒有太大進展。

我不死心,用各種方式不斷鼓勵許先生,同時反覆思考影響他血糖上升之原因。回顧病史發現許先生體重從75公斤逐年上升到82公斤。會談中也發現要輪班有吃宵夜的習慣,建議他記錄體重以及調整宵夜內容。

今年(2022年)3月再見到許先生時,他拿出紀錄本主動向我說「我發現如果前一天有運動,並有控制宵夜或水果,隔天空腹血糖會降到130左右。另外我終於開始測量飯後血糖才發現,一開始都200多、快300,自己嚇了一跳,趕快自己調整飲食,讓血糖起伏不要那麼大。現在飯後血糖都在200以內了,體重也降回78公斤。

「謝謝衛教師,妳鍥而不捨地鼓勵我,雖然說自己的健康要靠自己顧,但是有妳們的支持和陪伴真的非常重要。慢慢找回健康的感覺真好!」

固定測量血糖和體重後,許先生糖化血色素至今都穩定控制在6.5%以下,每次回診飯前飯後血糖本子上的數值也幾乎都達標了。


林醫師回饋


病友願意規則紀錄血糖是治療成功與否重要的一步。

許先生雖然有測血糖,但是偶爾測空腹血糖,也沒有搭配飲食和運動的紀錄因而效果不彰。有些病友只測飯前血糖不高,反而容易自我感覺良好。

衛教師善用鼓勵的方式,讓病人願意測配對血糖以及飲食紀錄,自己發現問題後、自己調整生活習慣,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我自己試過每日監測飯前飯後的配對血糖,其實不只會痛跟費用的問題,也真的很麻煩容易忘記,因此只監測一個禮拜自己就放棄了。

讓病友長期監測血糖其實不容易。如果病友認真記錄血糖,但是醫師也沒看本子,下次就不想再測也是人之常情。

因此我們的醫師跟衛教師有默契,每次回診兩邊都一定先看血糖紀錄本,也都會給予認真的回饋與鼓勵。

讓病友知道我們很重視在家要測血糖,而且在家監測血糖每次回診也都會得到回饋,就會比較願意長期監測配對血糖。

另外血糖、血壓、體重都是我們平時請病友紀錄的重點,沒紀錄就不會改變,紀錄是改變的開始。


故事三:適時介入,開始施打腸泌素/胰島素



60歲的美美老師身高162公分,體重77公斤,是一位體態圓潤的烹飪老師。工作忙碌之餘,在假日會慢跑或快走2次,每次50分鐘。六年前(2016年)體檢時糖化血色素6.6%,診斷出糖尿病,每天開始服用1 天1次的糖尿病藥物。

美美老師工作包含試做或試吃餅乾、點心等,平常也注重美食享受,糖化血色素三年間從6.6%逐漸上升到7.8%,用藥也開始增加。三年前(2019年)門診會談時跟我表示,這陣子因為工作忙碌容易忘記吃藥也沒空運動,對血糖上升感到苦惱,希望有方法可以改善。

在會談中我了解美美老師因為工作關係及喜歡美食,常常控制不住食慾,因此先簡單介紹腸泌素,說明這種天然的腸泌素能夠抑制食慾,若能配合飲食與運動,可達到控糖及減重的雙重效果。

跟美美老師談完後,我把美美老師帶到醫師診間,跟醫師說明已跟病友介紹腸泌素。醫師和我合作多年有默契,因此醫師又做更進一步的說明:「和胰島素比起來,胰島素打久了會變胖,腸泌素打了會變瘦;胰島素要每天打,腸泌素一周打一次即可,除了減重,更有保護心臟與腎臟的好處,腸泌素是目前最新型的治療。」也一併說明常見的腸胃副作用。

美美老師似乎有點心動了。但是跟其他病友一樣,聽到要打針美美老師還是有點猶豫。我接著說:「別擔心,打針其實比測血糖還不痛,妳如果想了解,下次回診我會示範整個操作過程讓妳更清楚。」

三個月後,醫師看診完,美美老師帶著腸泌素來我診間。問我一些問題,我再次給予說明。顯然經過上次衛教後,美美老師回家後有做功課。我在注射模型上示範一次後,讓美美老師正式操作。

我扶著美美老師的雙手穩穩地在腹部注射第一次針劑,注射後美美老師跟我說:「打針跟測血糖比起來真的不太痛,其實很簡單耶,我回去打針應該沒有問題!」

施打一周一次的腸泌素後美美老師食慾明顯下降,體重半年內下降3公斤到74公斤,糖化血色素也從7.8%降到7.2%左右,體重與血糖都有明顯改善。


林醫師回饋


醫師門診開立胰島素最常遇到的困難是病人不願意打針。分析起來我們成功說服病友打針有五個關鍵步驟如下

1.提早衛教準備:罹病初期應衛教病友瞭解胰島素殘餘功能及罹病病程,建立概念及早心理準備。

2.醫師衛教師合作:口徑一致引導,左右包抄,破除打針會上癮或是會洗腎等等各種迷信,讓病友改變想法。

3.半推半就開始:若病友還是很猶豫,可以說我們先打一個月看看!

4.衛教師親自示範:尤其初次施打胰島素,經由示範教學讓病友知道打針其實沒有很痛,記得約定電訪關懷,確認施打正確性。除獲得安全感並建立更好的醫療信賴連結。

5.借鏡同儕或現身說法:將好的經驗化為衛教題材或鼓勵加入糖友會團體,彼此分享經驗、增強信心。

這幾年腸泌素的發明,讓醫療團隊多一個新選擇。醫療指引建議在通常情況下腸泌素的使用應該優先於胰島素。一周一次的使用也較傳統胰島素更加便利,若病友拒絕胰島素,也可考慮健保或自費使用腸泌素。施打的關鍵步驟跟胰島素類似。


小結論


以上透過三個真實改編的故事,分享醫師和衛教師全力合作達到三個目的:
1. 讓病友願意服藥
2. 讓病友願意監測血糖
3. 讓病友願意施打腸泌素/胰島素

據我了解,我們的衛教師衛教成功率很高,讓病友願意服藥、願意監測血糖、願意施打胰島素等等的關鍵是了解自己的病人。新竹台大分院竹東院區因編制關係,病友都會固定一位衛教師,因此衛教師和病友的關係特別緊密。

衛教師每次也都用聊天的方式,提出開放式的問題,讓他們輕鬆的說出平常的生活狀況。同時非常熱心認真,會主動積極追蹤病友動態,有狀況都會在醫師門診前跟我先行討論,需要時也會跟我一起門診,合作力量大、成果卓著。

成功不是偶然,衛教師們敬業的精神值得我們醫師、營養師等團隊成員一起學習,在此跟大家分享,共勉之。

參考資料:
2022 糖尿病核心教材
2022 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引
2022 台灣第2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