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均賢醫師: 2月 2022 WFU

2022年2月26日 星期六

院長感謝信:感謝警衛隊黃世安隊長


作者:林均賢 醫師


2022 年 1 月 28 日 撿回錢包後,過年前去警衛室跟黃隊長致謝


在醫院偶爾會收到病友的感謝信,每次收到都會很高興,覺得受到鼓勵。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寫院長信箱,感謝院內同仁,新竹醫院警衛隊黃隊長,內文如下


余忠仁院長鈞鑒


承蒙院長提攜,均賢去年八月自台大總院總醫師訓練一結束,即順利返回故鄉新竹,擔任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本週二(2021/1/11上午,均賢於新竹醫院前一晚值班至上午八點,下班即刻搭乘醫院門口計程車,趕往竹東院區上午門診。付費後匆匆下車竟不慎將錢包遺落在計程車上!

發現後車子正揚長而去、追趕不及!幸好已記下車號,立即打電話至新竹醫院警衛室請求協助。

警衛隊值勤的黃世安隊長接到電話後,立刻在醫院門口計程車候車區嚴密守候,果不其然20分鐘左右,看到此車號的計程車回返,在此計程車尚未再度載客離去前,立即將車子叫停,順利撿回錢包。

我8:41去電,9:01分我剛開始看診時,警衛室回電告知已取回錢包。

看診後搭接駁車回新竹醫院,至警衛室領回錢包並表達千萬個感謝。黃世安隊長相當老實古意,只含蓄表示盡本分處理而已。

錢包失而復得後,我這幾天想想,錢包能夠順利找回來的關鍵,在於黃世安隊長全力以赴的敬業精神。推測他平時做事就兢兢業業,總是認真看待每一件事。

黃世安隊長表現出專業與敬業的態度,令我相當感佩。

台大醫院開院一百多年來,能夠立足台灣、深獲國人的信賴,其中關鍵除了高品質的醫療團隊,更有賴各種技術人員、約聘人員、及各類非醫療人員不分職位高低,不分工作性質各異,能夠各司其職、團結一心,才能讓台大醫院的招牌歷久彌新,百年來始終是國人就醫的首選。

警衛大哥雖非第一線醫療人員,卻在第一線默默守護醫院群體老幼的安全,功不可沒。承請院長將醫院警衛隊黃世安隊長敬業的精神與態度,酌予適當之表揚與勉勵。

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林均賢 敬上

2022年1月28日

感想


這是生平第一次寫醫院感謝信,是個特別的經驗。

跟醫院其他員工比起來,醫生還是比較受尊敬。然而病患能夠平安出院,其實不只是醫師,更有賴護理師以及各個醫院同仁們的努力,不過他們好像比較少受到重視。

寫這封感謝信,是想提醒自己,凡事要心存感恩,記得別人的恩惠與好處。

不只這次小事件,回想我人生到現在為止,雖然沒有什麼大成就,但是在醫院打滾的這些年來,其實遭逢不少困境,遇到很多現在回想還是非常棘手的事情,一路上受到很多人的幫助,才能一直平安走到現在。

也提醒自己,雖然常常自顧不暇,但是只要有能力,就要多多去幫助別人。

2022年2月22日 星期二

跑馬拉松,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作者:王杏文 衛教師


 2 小時 11 分的佳績,完賽半馬


林均賢醫師前言


我們新陳代謝科醫師和糖尿病衛教師,每天都在教導病人要注意飲食和運動。

但是我們本身常常值班、加班,日夜顛倒,如果沒注意自己的身體,就會變成最不健康的一群人,甚至還會生病,變成病人

這篇文章是我們衛教師的親身經歷,描述從不運動愈來愈發福的中年大嬸,變回青春美少女的心路歷程,非常深入人心。

讓我們一起仔細看下去吧!


身為糖尿病衛教師的我,還是常常會忍不住誘惑...


鼎泰豐的招牌甜點赤豆鬆糕


在醫院工作已經二十多個年頭,工作忙忙碌碌,回家也是匆匆忙忙,做完家事喘口氣坐下來休息通常也已經晚上 8-9 點了。

忙完所有事情後,習慣一屁股坐在沙發看電視或滑手機放空,接下來手上不知不覺拿起好吃的惡魔甜點或四秀仔(sì-siù-á 零食的台語)。

甜點大家都喜歡,身為糖尿病衛教師的我,雖然知道很不好,常常還是會忍不住誘惑...。


鏡子裡的自己,從美麗苗條的少女,變成名副其實的大嬸婆


因此,年輕時自認大胃王不易胖的我,其實「體重」也已經步步高升。

幾年下來衣服越買越寬鬆,鏡子裡的自己,漸漸的從美麗苗條的少女,變成名副其實的大嬸婆。

某個下午,終於下定決心,想辦法開始「甩掉橫肉」!


開始運動,大嬸婆也可以變回少女


每天持之以恆,平均走 13000 多步


2 年前正好有部門推廣健康促進活動,參加每日總步數的競賽。比賽期間,工作時無論去哪裡都秉持雙腳行天下的精神,努力累積步數,拚了老命完成每日目標。

第 1 次活動結束後,沒想到我這個中年大嬸,除了體重下降之外,統計總步數獲得第 4 名。

我再接再厲,接著參加第 2 次活動後更進步到第 2 名,讓我非常得意。除了減重身材變好,還有獎金入袋,真是:

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It kiam jī kòo, bong lâ-á kiam sé khòo)。


用跑的,步數增加的比較快?


雖然平日盡量多走路,上班少搭車、醫院多爬樓梯,努力增加總步數。但是步數的累積逐漸遇到瓶頸。

因為婆婆媽媽的我,下班回到家之後,總堅持做完繁瑣家務,才會安心外出散步活動,算算一星期工作之外的運動時間勉強也才 60 分鐘上下而已。

如果只是走路好像步數累積太少了,我突然靈機一動:「不如用跑的,步數增加的比較快?


跑步其實不簡單


我心想:跑步不就一雙布鞋、一套運動的衣褲?應該很簡單吧。

於是手上帶著先生送我可以記步的運動手錶,開始每週至少 4-5 天到新竹縣運動場跑步的生活。

天真的我以為跑步一點都不難,沒想到跑步一開始就遇到狀況,才跑個 2 圈(800 公尺)就氣喘吁吁,跑個七八圈(不到 3 公里),隔天就全身痠痛。

我心想:「運動場上八十歲的老阿伯,怎麼跑起來這麼輕鬆自在呢


跑步有方法




於是,我上網爬文並與先生和跑步前輩們請教秘笈。

才知道原來跑步必須循序漸進,跑步前先暖身,起跑時不要急,姿勢先擺好跑伐穩定向前踏,依照個人體能狀況,漸漸拉長時間。

跑完後更須做緩和的收操運動,唯有不受傷才能達到運動真正的健康目的。

了解這些運動知識後,除了持續不斷的調整外,為加強跑步時身體的支持力量,我也開始加入平板運動的練習來加強自己的核心肌群。讓跑步跑起來更穩定,不會受傷。

漸漸地我克服了 5 公里障礙,接著又克服了 10 公里的障礙,跑起來愈來愈得心應「」了。


挑戰台北馬拉松


2020 年底,運動場上一起跑步的朋友,鼓勵我嘗試參加馬拉松,當時心裡非常膽怯,但生性好強的我,嘴硬的回答:「沒問題,我們一起報名明年的台北馬拉松,跑半馬

訂了一個目標之後,經過不斷的練習與調整,練跑的日子很快的又過了好幾個月。肉腳的我,一開始覺得累,慢慢的進入享受跑步的狀態。

2021 年 10 月初,大約活動 2 個月前,賽事慢慢逼近,除了平常練跑 5-10 公里,假日也加入 16 公里長距離的練跑。


開跑日終於到來


台北馬拉松開跑日,跑者們蓄勢待發


2021 年 12 月 19 日這一天,開跑日終於到來,抱著期待又忐忑的心情迎接挑戰。

當天台北清晨有點寒冷,遠處的電子溫度計只有 14 度,放眼望去,看到上萬個為比賽正在暖身的跑者,頓時再也不怕寒冬。

一聽到開跑槍響,盡全力向前衝、衝、衝!


2 小時 11 分完賽


平日辛勤的練習真的沒有白費,最終以 2 小時 11 分的成績,完賽半馬 21.0975 公里,完成一個以前以為是不可能任務,心情非常雀躍。

跑步的朋友群知道我完成賽事時紛紛給予讚許,頓時更有滿滿的成就。


運動後成為更好的自己


那日我們重生(The day we reborn)


跑完才知道,原來運動會上癮。

我先生總能固定時間跑步運動、我的媽媽保有晨泳的習慣已經超過 40 年。相信自有讓他們著迷之處。

我不是天生的運動員,但現在練跑時,我享受當下它的脈動。

在汗流夾背後除了身體舒暢外,思緒也變得清晰,彷彿重生一樣,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我做得到,相信你也可以。大家一起來運動吧

新竹台大衛教師 王杏文 2022/02/21 


林均賢醫師回饋


過年前林醫師與護理師、衛教師合照


看完這篇文章很有感觸,我們醫療人員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健康。除了教導病人多運動,自己也要多運動來以身作則。

上大學之後我開始去運動中心運動,持續保持固定的運動習慣至今。也開始去鄰近的國中跑操場,曾經參加過一次 10 公里組的馬拉松之後,就沒有跑更長的距離。

新冠武漢肺炎疫情之後,除了上班以外比較少出門,運動也改在家裡做做體操和伸展,有氧運動的部分變少了。看完這篇分享覺得很熱血,突然又想開始跑步!

戶外的運動還是很好的,提醒各位病友,可以出門的話,只要空氣品質許可,鼓勵大家到戶外人少的地方活動活動,有益身心健康喔


小提醒


糖尿病友,若無周邊神經病變,在體能許可下,跑步是很好的運動。

跑步時需有人陪伴,並且監測血糖、適時補充水分與糖分等熱量,才會安全又健康。


王杏文 衛教師、林均賢 醫師 

祝大家身體健康平安


居家簡單運動(林醫師實際經驗分享)



2022年2月18日 星期五

詹慶福會長分享(1):糖友經驗談

作者:詹慶福 會長(新竹台大糖友會)


詹慶福會長賢伉儷


林均賢醫師前言


詹會長擔任我們新竹台大糖友會會長,各項活動積極參與、熱心公益,大家有目共睹。本篇文章以糖尿病友的角度,分享罹患糖尿病後心情的轉折和行動。我讀了之後很感動。

希望我們醫生和病友能夠持續互相了解、互相信賴,在糖尿病等慢性病這條路上,像好朋友般,一起攜手向前,克服困難,迎接健康的人生。


詹慶福會長分享(1):糖友經驗談


我以前糖尿病在某私立醫院看診,吃藥控制血糖。但無論我怎麼吃、怎麼喝,糖化血色素一直維持在 6 左右,因此我一直以為我血糖控制的不錯。

轉到臺大醫院後,透過呂菁醫師細心檢查,發現我有客家人常有的蠶豆症,導致糖化血色素驗起來被嚴重低估。


我的血糖失控了!


雖然糖化血色素一直 6 左右,但是飯前血糖 160,飯後血糖 250,我才發現我的血糖其實早就失控了。

於是我收起散漫的心,積極的控制我的血糖。

那時我的口服降血糖藥每天超過 6 顆,血糖仍然控制不佳,在呂醫師建議下開始施打胰島素


打胰島素前


打胰島素以前,我胃不好經常便秘,照胃鏡發現有胃潰瘍。常感到莫名疲倦,食慾下降,GOT(又稱AST)指數偏高,看到肥肉會很怕,有很膩的感覺。同時抽血肌酸酐偏高,腎功能也不太好。


打胰島素後


施打胰島素後,口服藥物快速的減量。腸胃道功能改善,很少便祕,體重由 47 公斤恢復到 58 公斤,感覺體力好很多,很少感冒,即使感冒了不必吃藥也會很快恢復。肝功能和腎功能也變好了。


建立健康飲食觀念


以前我對飲食毫無觀念,只記得營養師說:「這不能吃、那不能吃…要這樣、要那樣…聽得我頭暈腦脹!」

透過和營養師一次次的衛教互動,慢慢的我建立了自己的飲食觀念。

我發現不管什麼食物,例如澱粉類的稀飯或很甜的鳳梨,只要算好份量幾乎都可以吃。

我平常青菜吃得很多,清燙後放少許油不加鹽,主食主要吃飯,含糖飲料很少喝。晚餐後會固定運動 15 分鐘。


健康如春園之草日有所增


心常想若是糖控得宜,健康必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否則身體會如磨刀之石,不見其虧,而日有所損。


老婆是最棒的營養師


我早上飯前的血糖都在 100 ± 10 左右,家裡飯和菜平常都是老婆煮,老婆也會跟我一起去衛教,我的飯經過特別秤重,家裡廚房也貼著熱量表。

很感謝我老婆,是我私人最棒的營養師,讓我飯後血糖都很穩定,胰島素劑量也都很固定。

但是如果外食的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外食的菜通常都很油還會加糖,只要吃外食回到家測飯後血糖幾乎都會偏高。


外食小秘訣


在此跟大家分享一個小訣竅,就是只要外食我都會多打 1-2 單位短效胰島素,使飯後血糖控制在 160 以下。


詹會長的三四五


我幾年來培養出下列習慣
三不吃:不吃太鹹、不吃油炸燒烤、不吃偏方
四不做:不抽菸、不酗酒、不熬夜、不打牌
五不忘:不忘規律、不忘運動、不忘吃藥、不忘學習、不忘測血糖


糖尿病四大苦


我感覺到糖尿病的世界也有四大痛苦:
1. 恨苦:恨自己所愛,如好吃的東西,往往需要有禁忌,還要學習不喜歡
2. 愛苦:愛自己所恨,打針吃藥天天受苦,卻要天天要愛它,心情極矛盾
3. 病苦:失眠、便祕說來就來;視力模糊、感冒種種折磨,惟病人能領會
4. 老苦:年紀大加上併發症如黃斑部病變、蛋白尿,行動不便越來越嚴重

我相信糖尿併發症的泉源,多半是對血糖控制漫不經心,以及凡事無所謂、不害怕,自我迷失,不知道寶貴的血糖控制機會就在您的手中溜走。

一連串飲食與生活不正常,導致血壓不正常、血糖不正常、胰島素的分泌跟利用都不正常,甚至睡眠不正常!這些都是造成併發症的溫床。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高血糖是各種併發症的源頭,把源頭的血糖控制好,各種併發症自然就會遠離我們。

自從當了糖友會長以後,聽到很多病友分享他(她)們的情況,我們互相交流,因此得到更多的成長。

當知道千金難買早知道,醫師難開後悔藥,血糖控制無彩排,若要健康白頭老,千萬莫作後悔人。


血糖控制六個零

  • 有計劃 - 沒行動=零,想減肥,想運動,等於白想,血糖照樣飆
  • 有機會 - 沒抓住=零,不提早控制血糖,後來再努力,效果很差
  • 有進步 - 沒耐心=零,缺乏毅力,功虧一簣,沒有耐心等於退步
  • 有知識 - 沒應用=零,控糖知識很多,擺一邊,說一套,做一套
  • 有目標 - 沒膽量=零,想打針又怕痛,得不到最佳治療
  • 有金錢 - 沒健康=零,併發症來時,有錢也花不了


幸福是什麼?

  • 幸福就是沒有併發症,就算有也是很輕微
  • 幸福就是能保持血糖穩定,美食當前能自我克制
  • 幸福不是你能吃多少,而是吃了後血糖不起飆
  • 幸福就是能擇善固執,隨時更新自己的控糖知識
  • 幸福就是能走動,不坐輪椅,能抬槓
  • 幸福就是能吃,能睡,不依賴藥物,不依賴醫生
  • 幸福就是照顧好您的腎臟,把三高好好地控制


懂得克制就不會有併發症


血糖控制沒有撇步,就是不灰心、不絕望、不氣餒、不看破。時間是照妖鏡,放縱和克制的區別是有沒有嚴重的併發症。


詹會長寫詩自我勉勵


我自己寫了這段話勉勵並警惕自己:

「君不見血糖控制是良機,機會流逝沒在意,君不見躺床痛苦呻吟泣,親友環繞齊嘆息!」

「血糖控制當兒戲,飲食運動不規律,血糖高低不在意,併發症來沒人替,開刀洗腎又何必?」

「糖尿知識多學習,美食在前戒心急,打針吃藥多注意,飲食運動相配齊。」

「衛教課程需努力,醫師護理方能濟,努力學習自得益,併發諸症遠離去。」

「苦口婆心來勸彼,何須費心自猜疑?」

病友相會多聯繫,互相鼓勵方有趣。血糖得控自相宜,健康快樂笑嘻嘻

所謂:「大道至簡,知易行難,難在自心」若血糖及早得控,即可了脫併發症之苦。


林均賢醫師回饋


新竹台大糖尿病衛教活動(林均賢醫師和詹會長分別教其他糖友測血糖)


謝謝詹會長無私地分享自己的糖尿病治療經驗談,走過生命的低谷,重新找回健康,並且寫出引人深思的警世良言。

我把詹會長的文章我讀了幾遍,有很深的感觸。除了佩服詹會長的毅力,同時看到妻子的陪伴更是治療成功的重要原因!相信其他糖友看了一定也會很有共鳴。

糖友有任何疑問請不要吝於告訴我們,建議糖友都要加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讓我們提供您完整的營養師、衛教師專業諮詢以及眼底檢查、足底檢查等糖尿病完整檢查。

同時也歡迎一起參加台大糖友會舉辦的活動,讓我們一起陪伴您走過生命的低谷,一起看見美麗的彩虹。

就讓我們一起好好努力吧!

新竹台大糖友會 詹慶福 會長、呂菁 醫師、林均賢 醫師 

祝大家身體健康、平安如意


詹慶福會長分享(2):糖尿病人的修行


糖尿病衛教活動:吃摩斯漢堡!



2022年2月6日 星期日

即時型連續血糖監測儀(以美敦力為例)


作者:林均賢 醫師




警廣新竹台健康情報站採訪


感謝警廣新竹台健康情報站主持人張玉雲小姐採訪,這禮拜三中午用 15 分鐘的空檔,跟新竹的聽眾朋友分享即時型連續血糖監測儀。

主持人親切又專業,是一次很愉快的訪談經驗。以下為訪談內容,並且補充一些訪談時沒有講到的細節給大家參考。


以下完整訪談內容


今天很高興來跟大家介紹一個醫療新科技,叫做即時型連續血糖監測儀。

跟傳統血糖機一天只能測幾次比起來,即時型連續血糖監測儀每天可以自動記錄血糖高達 288 次,同步到手機,像看股票一樣呈現血糖趨勢圖,即時掌握自己一整天血糖的變化。

讓血糖更穩定、身體健康有保障!


為什麼要了解一整天血糖的變化呢?


過去血糖控制主要是三個月抽一次血,檢驗糖化血色素,看病友三個月血糖的平均值是否達標。

目前血糖治療的趨勢,除了看血糖的平均值是否達標以外,也很在乎一整天有多少時間血糖值在目標範圍內如果病友一整天血糖忽高忽低、波動很大,但是三個月平均起來血糖值都正常,這種情況其實還是不太理想。

根據 2024 年美國糖尿病學會的建議,病友如果整天血糖都能保持穩定,有 70 % 以上的時間血糖值落在目標範圍內70-180 mg/dL,才是最為理想的狀況!

安裝連續血糖監測儀能夠判斷病友一整天有多少時間血糖值落在目標範圍內,也就是血糖不要波動太大,可以保持穩定。

以下我整理即時型連續血糖監測儀的三大好處,跟大家分享。


好處一:預測未來


透過血糖趨勢圖,可以預測未來 60 分鐘高低血糖發生事件。

如果看到自己飯後血糖上升幅度太高,就知道剛才吃的東西要調整,或是飯後要去運動囉。

相反的,如果發現自己已經低血糖或是快要低血糖了,也可以趕緊補充糖分


好處二:針對低血糖發出警訊聲音


半夜不會起床看 App ,那我安裝了發生低血糖怎麼辦呢?

問得非常好!糖尿病友低血糖有時候是沒有症狀的,發生在半夜就會比較危險。

即時型連續血糖監測儀,連接到手機的 App 除了可以呈現血糖趨勢,還會針對低血糖發出警訊聲音。除了病友本人,照護者的 App 也會發出警訊,來保護病友的安全。

因此,即時型連續血糖監測儀對病友的安全,可以提供很好的保障。


好處三:有助醫療團隊專業化、個人化的調整藥物、胰島素或飲食內容


對糖尿病來說,遇到的問題是藥物常常愈吃愈多,我們醫生無奈,病人也很不開心。

安裝即時型連續血糖監測儀之後,我們醫師如果看到病友半夜低血糖的情況很頻繁,除了調整飲食,也可以選擇減少藥物,或是調降基礎胰島素來幫助病友。

因此,安裝即時型連續血糖監測儀可以幫助門診醫師調整藥物。有機會把藥物減下來,除了保障病人的安全,也會讓病人更開心喔!


外觀長怎樣呢?


外表比 50 元硬幣稍大一些,像一個白色的小貝殼。貼在皮膚上,裡面有一個細細的針頭埋在皮下組織。因為針頭非常細因此完全不會痛。


原理是什麼?


在細針前端有一個葡萄糖感應器,在皮下組織裡面,利用糖氧化酶感測器,每隔幾秒就測量皮下組織液氧氣的消耗或氫氧離子的產生,轉換成血糖值,每 5 分鐘自動記錄一次平均值。

雖然測量的是皮下組織液的轉換血糖值,但是在幾分鐘之內就能反應實際血糖值,傳到雲端跟自己手機的 App 上面。

每天只要跟指尖血做 2 到 3 次的校正,一天就可以獲得高達 288 筆精確的血糖紀錄!

(補充:亞培最新型的連續血糖監測儀不需跟指尖血做校正)


比較一:傳統血糖機


用傳統血糖機測血糖,因為扎手指頭流血會痛,病友一開始都不太願意測血糖。

台灣糖尿病之父,我們台大醫院林瑞祥教授,當年為了衛教病友,曾經每半小時測一次自己血糖一天替自己測了幾十次血糖,把這些血糖值根據時間軸來畫圖,看出一整天的血糖變化。

先生(せんせい)這種犧牲奉獻的精神令我們非常敬佩。

過了幾十年後的今天,透過即時型連續血糖監測儀,一天可以自動幫病人紀錄 288 筆的血糖。時代的進步真的非常驚人。先生(せんせい)當年不懈的努力,已經可以透過科技,輕易的落實到每個病人身上了。


比較二:舊款連續血糖監測儀


連續血糖監測儀發展其實很久了。

過去有一種是裝在身上一個禮拜後回醫院拆機,才能知道血糖數值,血糖數值在第一時間不能即時反應給病友知道。

不即時。

過去也有一種機型是即時型,但是每次都要在身上掃條碼,才能讀取血糖值。這樣子對病友來說,還是比較不方便。

不方便。

即時型連續血糖監測儀相比之下即時又方便,是一個非常好的發明,因此推薦給大家,如果家人或親朋好友有糖尿病的話,可以在門診的時候跟醫師請教自己是否適合安裝喔!


聽說林醫師本人也裝過即時型連續血糖監測儀


沒錯,為了體會病人的感受,去年十一月我也有安裝在自己身上。

安裝過程是把小小的感應器用拍打的方式,把針輕輕埋到皮下,接著外面裝上傳輸器,貼上防水膠布就完成了。

飄在皮下組織間液裡偵測糖氧化酶的是長度不到半公分像頭髮一樣粗細的軟針,利用輔助器將探頭植入到組織間液後硬針就取出了。

安裝過程非常簡單,只有輕輕拍打的感覺,幾乎不會痛。

我裝在左手臂上,一個禮拜,平常生活都沒有特別感覺,只有運動、洗澡或是睡覺翻身輕輕碰到的時候才會突然想到:「對喔我身上有安裝機器!」

安裝即時型連續血糖監測儀可以正常運動、洗澡、睡覺,生活幾乎都不會受到影響。

在此跟大家分享三個小心得。


心得一:魔鬼藏在細節裡


雖然我沒有糖尿病,裝了即時型連續血糖監測儀之後,發現血糖值都很穩定,好像有點無聊。不過呢,還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喔!

比方說我平常喝無糖豆漿,有一次我改喝微糖豆漿,血糖會上升多一點點。

另外阿,我平常習慣吃飯配著菜和肉類一起吃。有一次改成先吃菜、再吃肉,最後吃飯,在總份量差不多的情況下,我發現血糖變得更穩定。

因此我現在都鼓勵病友,先吃蔬菜和蛋白質,最後再吃飯。飯是澱粉,放在最後,血糖會比較穩定。這都是有醫學根據的,在我身上也都得到印證。


心得二:甜點的秘密


我太太喜歡吃甜點,我其實還好。

不過她都會邀請我跟她一起吃,主要是可以一起幫忙分擔熱量。因為夫妻之間就要有福同享,有難同擔,熱量當然要一起分擔。

有一天晚餐後我們在家一起吃了一盒提拉米蘇...

我的胰島素功能很好,平常吃完飯,血糖不到一小時就降回正常,那天吃了提拉米蘇,挖塞!晚餐血糖上升之後,產生一個高峰下不來,血糖降幅變得很慢,要三四小時之後到快睡前血糖才慢慢降下來。

因為高油脂的食物,會造成胃排空變慢,導致血糖代謝變慢。

因此我就知道這盒提拉米蘇裡面除了糖,脂肪應該很高,導致血糖下降得很慢。我沒糖尿病還好,糖尿病人吃了血糖一定會爆表!

因此我都鼓勵病友,可以吃甜點,但是要會算份量。如果偶爾要吃蛋糕,建議選擇像是戚風蛋糕這種,蓬蓬的蛋糕,相對熱量、糖份和油脂都比較低一些,身體負擔比較小喔。


心得三:運動到底降多少血糖?


大家都知道運動可以降血糖,但是你知道運動到底可以降多少血糖嗎?其實連我們醫生也不知道。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嘛。

疫情後這一兩年,我跟我太太在家裡有準備瑜珈墊和啞鈴,每天下班吃飽飯後,就會做一些簡單的地板或核心運動,搭配伸展或放鬆。

我發現跟在醫院吃完午餐後接著繼續坐著看門診比起來,晚餐飯後有做這些運動,血糖降得快很多。有幾次甚至降到快要低血糖,只是我都沒有什麼感覺,只覺得肚子餓

安裝即時連續型血糖監測器在身上其實滿有趣的。很多故事有機會再跟大家慢慢分享囉。


有健保給付嗎


目前健保已經開放第一型糖尿病友合併血糖控制不良的情況下,一年可以免費使用兩次連續血糖監測儀,或是懷孕之第二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且接受胰島素注射者」得使用之。

其他第二型糖尿病友,目前需自費。每次安裝一個禮拜,身體安全有保障,讓自己變得更健康!

林均賢醫師在此祝大家身體健康、新年平安喜樂~


硬要找缺點


即時型連續血糖監測儀是很棒的發明,醫學研究已經證實它的安全性,同時也逐漸證實安裝後給身體帶來很多的好處。

它本身沒什麼大缺點,如果真的要說還有什麼小缺點的話,一個是測量的是皮下組織液的轉換血糖值,而且每天還是要跟指尖血糖值校正 2 到 3 次。

另外有病友反應防水膠帶貼在皮膚上一個禮拜後,身體會有一點癢!

我個人的經驗是畢竟身上有一台小機器,雖然沒什麼感覺,想到或看到的時候還是會有點不太自在,覺得自己是不是生病了?有種身體好像被監控的感覺,拆機的時候還是很開心!


林醫師心裡覺得最大的缺點?


以下內心話大公開:

我認為有一個最大最大的缺點,就是除了安裝前後,衛教師給予細心指導,拆機後,醫師、營養師、衛教師都會一起開會認真討論病人情況,打出一份正式的報告...

但是看著病友一個禮拜的血糖值高高低低、歪膏揤斜( uai-ko-tshi̍h-tshua̍h),報告上一堆密密麻麻的圖表和英文數字,每次要打報告都看得我們頭很痛、心很累啊!

不過每次只要能找出病友的問題,讓病友健康持續進步,一切的辛苦都很值得。

受限於給付規定,目前只有少數第一型糖尿病友符合特定條件才能夠健保給付,希望將來可以讓更多病友受惠喔


2022/12/10 更新補充


目前市面上有愈來愈多種連續血糖監測儀上市,有的機型已經不需要和指尖血做校正,愈來愈方便使用。

相關問題,請跟您的醫師諮詢。


連續血糖監測,新手上路注意事項(以美敦力為例)



2022年2月3日 星期四

大年初一值班札記:我右耳痛!

作者:林均賢 醫師 


我仔細觀察這隻耳鏡,外型專業穩重,還附上一個綠色小按扭,於是我就大方的給它按下去


醫生,我右耳朵會痛!


大年初一值班,接了某床肺炎的阿伯住院。

肺炎其實沒什麼特別,值班一半以上都是接肺炎的患者。阿伯人看起來精神很好,我走靠近聽一聽,兩側呼吸音也很乾淨。

問他還有沒有什麼問題?正準備離開接下一床病患時,病人突然跟我說:「醫生,我右耳朵會痛!」

「疑?」

感冒比較會合併中耳炎,但是肺炎好像比較少合併中耳或外耳炎。就個人內科經驗,肺炎倒不常合併耳朵痛。


本來想打發一下病人,跟他說沒關係...


本來想打發一下病人,跟他說即使耳朵發炎也沒關係,因為我們施打廣效性的抗生素,可以全身性的治療...。

但這時腦海中突然有一個聲音出現了:「阿賢,不要再說那些了,不如幫病人檢查一下耳朵吧!」


堂堂台大內科醫師,不會看耳朵?


好啊!我心裡回答。心想:堂堂台大內科醫師,不會看耳朵?有點自己被自己冒犯的感覺。

於是轉頭問旁邊護理師 A:「病房有沒有耳鏡阿?」答案當然是沒有。

於是請護理師 A 跟樓下耳鼻喉科病房借耳鏡,就先去忙別的事了。

過一會兒護理師 A 打來說耳鏡送到了,於是我再走回病房。

我仔細觀察這隻耳鏡,左看右看,雖然可能有點年代,但是外型專業穩重,握把合手,還附上一個綠色小按扭,於是我就大方給它按下去。


耳鏡沒有亮


我按來按去,接著扭來扭去,耳鏡還是沒亮。

我想說:是不是電池沒電了?於是問了護理師 A。護理師 A 是孕婦,她轉身打開護理站最上排的櫃子,指了指最上方的箱子。

於是我從上排櫃子把箱子搬下來翻翻找找,找出一排備用電池,換了兩顆一號大電池。

再次轉了轉、扭一扭、按一按。


耳鏡還是不會亮


我有點懊惱地問護理師 A:「妳幫我看覓一下,燈火(ting-hué) 哪會袂光?」

護理師 A 扭一扭、按一按,燈還是不會亮。於是交給護理師 B 。

護理師 B 扭一扭、按一按,燈還是不會亮。又忙了一陣...。

「奇怪,哪會袂光?」把耳鏡拿回來放在桌上,我陷入一陣長考...。

護理師 B 說:「毋知呢,可是樓下說測試過會亮才給我們的。」

我問:「那怎麼不會亮呢?擱試一改,一定會亮!」

護理師 B 說:「真的不會亮啦,不然我打電話下去請他們再送一隻上來好了...」


耳鏡突然亮了!


說時遲、那時快。耳鏡的燈,竟然亮了!

雖然只是一道微弱的光從尖嘴洞裡冒出來,但是燈亮了,彷彿一切都充滿著希望。

非常好!一手拿起終於會亮的耳鏡,開著微弱的燈不敢關它,怕突然又熄滅了。

我大步走進病房,簾子拉開:「阿伯你好,我又來了


簾子拉開:「阿伯你好


話沒說完,接著一鼓作氣,用記憶中很久很久以前,先生(せんせい)教我檢查耳朵的方法,俐落的把病人右耳往後一撥,耳鏡伸進去。

順著耳道前進,正準備用充滿自信的語氣告訴病人:「你耳仔(hīnn-á)發炎囉!」

然而...


一公分等於幾奈米?


順著耳道前進接近一公分,以現在台積電半導體全球領先的技術標準來說,從耳道口算起,接近一公分等於一千萬奈米的深度,不幸的遇到了一坨耳屎。

還是一大坨。



透過Google 查詢,單位已經過正確換算


像開一台 Toyota 老車在路上好好的,卻在隧道裡遇到一台垃圾車停在正中央。

阿兄?會當借過嗎?這是磅空(pōng-khang)欸!垃圾車不可以停在磅空阿!


Toyota 老車在隧道裡遇到一台垃圾車


大年初一,阿賢的 Toyota 卡在一千萬奈米的技術暫時無法突破。垃圾車擋住了磅空,阿賢是要如何看病人呢?

大年初一,心血來潮,卻出師不利,這一大坨怎樣就是繞不過去。內心扼腕,又要不失優雅從容自信的跟病人對話,阿賢感到一陣疲憊。

著(tio̍h)!今仔日是初一,阿賢決定大年初一不要弄痛病人的耳朵。

繞來繞去繞不過這一大坨,趁跟病人講話的時候,握緊方向盤,把 Toyota 直直倒退嚕(Tò-thè-lu)出來,結束了這一回合。

我把耳鏡放在護理站桌上,攝影留念,紀念大年初一在病人耳朵裡開一台 Toyota 老爺車。

開了一瓶耳滴劑後,繼續看下一個病人。


在內科病房,很少在用耳鏡了


病人要看耳朵的話,通常要去耳鼻喉科治療室,不過剛好遇到大年初一,千載難逢的時刻,讓我複習很久沒用的耳鏡。

在醫院裡,常常想幫病人多做一點事情,不過有時候病人太多、太累或各種原因導致熱情被澆熄。但心裡知道,不管如何都應該要幫忙病人才對。

看耳朵這件小事雖然無功而返,不過後來想想,對自己無形中也是一種鼓勵。


努力當個熱心的醫師


鼓勵自己要努力當個熱心的醫師。在各種條件下,都要盡可能用言語、用行動關心自己的病人。

因為我發現在一大群醫師裡面,病人並沒有能力區分醫師研究的好壞與學問的高低,但是他們可以感受到醫師的關心。

關心不用太多學問,有時候只是一些小小的舉動。

阿賢學問普普通通,一時之間難以突破,不過多關心病人這件事,只要努力應該還做得到。

2022 年 2 月 1 日 大年初一 為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