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均賢醫師: 血壓 WFU
顯示具有 血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血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1月5日 星期日

老年糖尿病:血壓要多少?(2024年11月更新)


作者:林均賢醫師




指導:台大總院 盧佳文醫師/助理教授

校閱:新竹台大 新陳代謝科 范綱志主任 / 心臟科權威 賴超倫醫師


年紀大,血壓不要降太低?


門診老病人常常問我:「我年歲大了,血壓剛剛量 150,要控制多少比較好?」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其實要看年齡與身體狀況。


糖尿病的血壓目標



先複習一下糖尿病友的血壓目標:

1. 糖友合併蛋白尿的血壓控制目標,需嚴格控制在 130/80 mmHg 以下。

2. 沒有蛋白尿的糖友,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 以下,對健康也有很多好處。


衰弱老人:血壓可放寬


根據 2022 年台灣糖尿病學會更新版治療指引,合併高血壓之老年糖尿病友,若合併認知功能與身體功能障礙等狀態,治療目標可放寬。

此精神與 2024 年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引一樣,建議老年糖尿病友,若有身體衰弱等狀況,血壓與血糖控制目標可適度放寬。


健康老人:血壓要標準


健康狀況良好的老年糖尿病友,血壓仍然應該要標準。

因為這幾年的醫學研究顯示,把血壓控制更好一點,老年族群跟一般族群一樣,對身體也有不少好處!


血壓達標有好處



血壓控制好有三大好處,分別可以顧腰子、顧心臟跟顧眼睛。

1. 大幅降低未來發生腎臟病、洗腎的風險。

2. 大幅降低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風險。

3. 大幅降低視網膜病變的風險。


三高控制好、健康沒煩惱


三高是血壓、血糖、血脂肪的簡稱,把三高控制好,除了可以大幅降低各種併發症的風險。

還可以增強免疫力,減少肺炎重症、傷口反覆感染不會好等等問題。

三高控制好、健康沒煩惱。


最新醫學指引持續編訂


目前老年高血壓的醫學指引已經編訂完成。

希望醫學不斷進步,可以造福更多的民眾。

阿賢醫師祝您身體健康平安。





血糖問題總整理(林均賢醫師)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腎上腺腫瘤:檢查流程


感謝:范綱志醫師、許智堯醫師、林家宏醫師提供專業建議




疾病簡介


人有兩顆腎臟,兩顆腎臟的上方都有腎上腺。

腎上腺分泌很多賀爾蒙包含醛固酮、皮質醇以及兒茶酚胺等。

腎上腺偶見瘤指的是非刻意檢查,卻意外發現到的腎上腺腫瘤。


需要開刀嗎?(下列情況需考慮手術)


1. 腎上腺腫瘤分泌過多賀爾蒙,造成內分泌失調。

2. 腎上腺腫瘤懷疑惡性或是腫瘤較大、追蹤時腫瘤持續變大。

3. 醫師認為腫瘤可能是惡性、或是不能排除是惡性時。


抽血常規檢查


1. 醛固酮:包含腎素與醛固酮

2. 皮質醇:包含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與皮質醇

注意:賀爾蒙早晚分泌不同,需上午 8 點與下午 4 點各抽一次血


抽血進階檢查


抽血前一天晚上 11 點服用兩顆 Dexamethasone 0.5mg 的藥錠。

抽血當天上午 8 點準時來醫院抽血檢驗皮質醇。


24 小時驗尿檢查


兒茶酚胺:包含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與相關代謝產物

醛固酮(視情況檢查)

皮質醇(視情況檢查)


檢查注意事項


1. 檢查前需在家休息不抽菸、不劇烈運動。

2. 驗尿前 3 天禁食巧克力、咖啡、茶。

3. 也不可以吃含香草之食物、甘草、香蕉與柑橘類水果。




高血壓:注意事項(2024年12月更新)


整理: 林均賢醫師





血壓高一點有關係嗎?


門診常常遇到病人說:我年紀大了,血壓高一點沒關係。

這句話其實不太對。先讓我們好好了解一下什麼是高血壓?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吧!


三組數字是什麼意思?




1. 第一個比較高的數字叫收縮壓,代表心臟收縮的壓力。

2. 第二個比較低的數字叫舒張壓,代表血管回彈的壓力。

3. 第三個數字是心跳脈搏)。

量血壓請三組數字按照順序紀錄。


血壓正常值是多少?




血壓的正常值是 < 120/80 毫米汞柱。

家裡量血壓,若超過 130/80 毫米汞柱,表示你可能有高血壓了!

有高血壓的民眾,通常建議將血壓控制在 130/80 毫米汞柱以下。


高血壓會怎樣?



如果血壓暫時偏高一些些,例如收縮壓 140 毫米汞柱,持續三五天通常對身體影響不大。

但是經年累月,長期高血壓造成全身器官受傷,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腎衰竭風險大幅升高。


我年紀大了,血壓高一點沒關係?



這是不正確的觀念。

年紀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通常愈高,血壓更應該好好控制,才不會導致中風、心肌梗塞,拖累到家人。

血壓控制目標請跟醫師充分討論。


降血壓小撇步




1. 低鈉:鈉一種礦物質,主要存在食鹽中。

2. 低脂:豆類代替肉類,多吃水煮或清蒸的食物,減少油炸、油煎烹調的食物。

3. 減重、戒菸、戒酒、每日多吃蔬菜和1-2份水果。


如何減少鈉攝取?



1. 選擇新鮮食物、選擇低鈉食品、以天然調味料(蔥、薑、蒜等)取代鹽。

2. 閱讀營養標示,選擇鈉含量低者,避免高鹽食物(醃漬品、罐頭食品、加工肉品、零食)。

3. 避免喝湯、不淋肉汁。


如何正確量血壓?



1. 先上完廁所,30 分鐘內,不運動、不抽菸、不喝酒、不洗澡。

2. 靜止坐直在靠背的椅子上,雙腳平放地板不翹腳,休息五分鐘。

3. 手肘平放桌子上,壓脈帶和心臟同高。

4. 不交談、不憋尿、不說話、不滑手機。

5. 量完再吃血壓藥。


量血壓的原則




1. 連續量 7 天。

2. 一天量 2 回:早晚各量 1 回,起床量 1 回,睡前量 1 回。

3. 每回量 2 次:量兩次,中間間隔 1 分鐘,取平均值。


血壓藥有你不知道的功效




不同的高血壓藥物,除了降低血壓,預防中風、心肌梗塞、減少心律不整以外,還有保護腎臟、減少蛋白尿、降低血糖等等的好處。

例如糖尿病友常使用的排糖藥物,就有保護心血管、保護腎臟、減少蛋白尿以及降血糖等多重好處。


醫生開三顆,我吃一顆半,減少副作用?



藥物都有可能的副作用,是否開立或停用藥物都須醫師謹慎評估。

有些病人喜歡自己當醫生,自行減藥,或改吃漢方、偏方、民俗療法或電視、電台廣告上販售的各種保健食品或藥丸來調養身體。

但是成分沒有經過嚴謹的醫學分析,除了沒效甚至彼此強碰。沒有醫師看診親自把關,自行拿藥、隨意服用,反而更危險!

注意:請勿把家人的血壓藥拿來試吃。


血壓低自己減藥?



如果血壓太低,例如收縮壓不到 100 毫米汞柱造成頭暈等情況,高血壓藥物確實應該減少甚至停用。

家裡測量血壓發現很低,低到多少?應該先減哪一顆藥?請在診間跟醫師問清楚並寫下來。

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請按時服藥、勿任意停藥。


高血壓要看哪一科?




新陳代謝科、心臟科、內科、家醫科等等,各科醫師都可以看高血壓。

但是健康還是要靠自己,回歸健康的生活方式,按時量血壓做紀錄,跟醫師充分配合,才能長長久久保健康。


血管三兄弟是誰?



其實影響血管健康除了血壓,還有另外兩兄弟,分別是血糖和血油(血脂肪)。

三兄弟都控制好,血管才會健康不堵塞。


血管三兄弟:保護心臟和腰子



血管三兄弟,一起保護您的健康!林均賢醫師祝您身體健康。


文章編輯群


崔岑亘營養師、何明華營養師、何保君糖尿病衛教師共同製作。

審定:心臟內科權威 賴超倫醫師(新竹台大內科部主任)。


延伸閱讀








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原發性高醛固酮症:診斷與治療

作者: 林均賢 醫師 




疾病簡介


人有兩顆腎臟,兩顆腎臟的上面都有腎上腺。腎上腺分泌很多賀爾蒙,其中之一是醛固酮,分泌過量會造成高血壓和各種毛病。

如果腎上腺有長腫瘤或是不正常的增生,導致醛固酮分泌過多引起高血壓等問題,稱為原發性高醛固酮症。

最新研究發現,所有高血壓的人裡面超過 10 % 是原發性高醛固酮症。

針對腎上腺分泌過多醛固酮造成的高血壓,透過手術或專門的醛固酮拮抗劑來治療,效果會非常好,甚至有機會痊癒


名詞統一


原發性高醛固酮症疾病的英文是 Primary aldosteronism,中文翻譯本文按照 2022 年台灣內分泌學會暨糖尿病學會出版的名詞專刊,統一稱為原發性高醛固酮症

市面上的中文名稱還包含下列各種,其實都是指同一個疾病,大家請不要混淆:

1. 原發性醛固酮血症
2. 原發性皮質醛酮症
3. 原發性皮質醛酮增多症


何時該懷疑原發性高醛固酮症?


年輕就發生高血壓、頑固型高血壓(用三種以上降血壓藥物仍控制不良)。

高血壓合併低血鉀、自發性心房顫動、睡眠呼吸中止或有原發性高醛固酮症家族史等。


如何篩檢?


抽血檢查醛固酮(aldosterone/renin ratio)和相關賀爾蒙。

小提醒:在抽血篩檢前 4-6 周,建議更換高血壓藥物讓篩檢更準確。

如果篩檢結果有懷疑此疾病,醫師會安排相關檢查來進一步確診。


如何診斷?


門診或住院:吃藥抑制醛固酮,在開始、一小時與兩小時抽血驗醛固酮。

住院:打四小時的點滴抑制醛固酮分泌,在開始與結束時抽血驗醛固酮。

若上述或其他特殊檢查醛固酮無法被抑制,則確診為原發性醛固酮血症。


如何定位?


確診後會安排腎上腺電腦斷層檢查,確定腎上腺腫瘤位置在左/右或雙側。

同時考慮住院安排腎上腺靜脈採血,判斷腎上腺那一側分泌較多的醛固酮。

小提醒:腎上腺靜脈採血較侵入性,從鼠蹊部放導管伸到兩側腎上腺。

小知識:有腫瘤的位置,不一定會分泌較多的醛固酮喔~


手術優先


若腎上腺腫瘤的位置,和腎上腺靜脈採血的結果一致。 例如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到左側有一顆的腎上腺腫瘤,同時腎上腺靜脈採血也發現左側腎上腺分泌較多的醛固酮。 這時會請外科醫師評估能否執行腹腔鏡腎上腺切除手術。


藥物治療


若病人因年紀或風險高等原因無法手術、或是腎上腺靜脈採血檢查結果兩側的腎上腺都有分泌賀爾蒙,腎上腺腫瘤那側並沒有分泌較多醛固酮。

或是其他情形醫師評估手術治療效果較有限時,應考慮口服醛固酮拮抗劑治療。


口服醛固酮拮抗劑介紹


目前口服醛固酮拮抗劑首選用藥 spironolactone(Aldactone)。

起始劑量從每天 1 顆 25 毫克開始,最多可以使用到每天 400 毫克。通常每天 1 到 2 顆的劑量,降血壓的效果即相當顯著。

常見的副作用包含噁心、嘔吐、高血鉀、男性女乳症、月經不規則等等。

副作用和劑量有關,在低劑量情況下副作用較少出現,停藥後副作用通常會消失。

此藥物由肝臟代謝,也會影響腎功能,因此服藥後醫師會定期監測腎功能與身體鉀離子濃度。另外需注意孕婦不得使用。

若服藥無法耐受相關副作用,可選擇另一種藥物 eplerenone (Inspra)。

此藥物的降血壓效果較弱,但對於醛固酮受器拮抗劑更具專一性。適合用在無法耐受 spironolactone 治療的患者。


台灣之光


過去我們對原發性高醛固酮症不甚了解,隨著醫學檢查的進步,目前對它的了解愈來愈多。發現甚至高達 10% 以上的高血壓患者是醛固酮在作怪。

針對醛固酮的分泌,無論是透過手術或是醛固酮拮抗劑對症下藥,效果都比傳統高血壓藥物好很多。

台大醫院過去在吳寬墩教授領導下,於2006 年成立台灣原發性醛固酮症研究群(Taiwan Primary Aldosteronism Study Group,TAIPAI Study Group

成立至今發表一系列相關研究,在國際上居於領導地位,研究成果相當豐碩。更發表台灣原發性高醛固酮症的治療共識。

目的是希望讓更多因為原發性高醛固酮症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


住院醫師的回憶


在台大住院醫師訓練的時候,聽吳寬墩教授望之儼然、充滿威儀的演講,以及跟著吳允升老師查房,聽老師信手拈來、滔滔不絕的講解,對這個疾病印象特別深刻。

總醫師時,因為台大內分泌科病房就在腎臟科病房隔壁,跟腎臟科一樣,內分泌科病房也有收治很多原發性醛固酮症病患,住院做進一步檢查。

主治醫師回來新竹之後,門診也不少患者,因為醛固酮篩檢異常,轉診來進一步檢查。

一路走來,跟原發性高醛固酮症似乎很有緣份。

原發性高醛固酮症看似單純,其實是很複雜的疾病,牽涉到的基因跟共同影響的賀爾蒙很多。學得愈多,愈覺得這個病很深奧,實際上並沒那麼單純。

但是親眼看到一些患者手術成功後,高血壓大幅改善,本來吃四五種藥物變成幾乎不用吃藥的狀況,結果令人驚艷。

值得我們好好努力!一起找出病因,讓更多的病友終身受惠。


參考資料


Funder JW, Carey RM, Mantero F, et al. The Management of Primary Aldosteronism: Case Detec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6; 101:1889.

Reincke M, Bancos I, Mulatero P, Scholl UI, Stowasser M, Williams T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aldosteronism.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9(12):876-892. 

2021 腎上腺疾病新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出版

2022 臨床內分泌與新陳代謝名詞專刊(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出版

全文感謝:林家宏醫師、嚴愛文醫師、范綱志醫師、詹傑凱醫師提供專業建議

(全文獲每日健康網站刊登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