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均賢醫師
特別感謝:台大醫學研究部主任 楊偉勛教授指導
今天很高興受到新竹市衛生局與診所協會邀請,跟各位醫界先進分享代謝症候群看診經驗。
演講後受到很多醫師們的回響,整理演講內容如下。
她有沒有代謝症候群?
其實代謝症候群影響相當廣泛,上述指標通通都跟代謝症候群有關喔。
代謝症候群的定義
五項中大於等於三項,為代謝症候群。
需注意,三高有使用藥物也算。
賴副總統:全糖才夠味!
五月初的時候賴副總統去台南,喝了全糖的珍珠奶茶。
他認為全糖才夠味,引起新聞熱議。
賴副總統表示糖尿病的原因是胰島素不足,大家同意嗎?
胰島素的故事
胰島素的發明在一百年前得到諾貝爾獎,也救活了無數的糖尿病人。
不過後來發現有些人對胰島素敏感,注射效果好。
有些人施打後卻不太敏感,醫學界多年來一直不知原因。
三高造成胰島素阻抗
Dr. Reaven 是美國史丹佛教授,也是新陳代謝科醫師。
他提出糖尿病除了胰島素不足造成,更多人是因為胰島素阻抗造成糖尿病。
他更進一步認為胰島素阻抗除了造成糖尿病,也會造成心血管疾病。
而因為在很多非糖尿病人中也有胰島素阻抗。
理論提出時造成轟動!
後來世界衛生組織,將之命名為代謝症候群。
肥胖不只會三高
肥胖不只會三高。
還會造成腎病變、脂肪肝、心衰竭、高尿酸、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慢性發炎等。
全身都會有問題。
十大死因都跟代謝症候群有關
台灣的十大死因,除了肺炎與事故傷害之外,其他八項與代謝症候群直接相關!
然而研究顯示,有些癌症其實跟慢性病相關。
罹患慢性病反應會變慢,高血壓、糖尿病導致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或低血糖等等,非常容易導致事故。
因此十大死因其實通通跟代謝症候群有關。
有多少人罹患代謝症候群?
根據台灣國民健康署 2017-2020 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
20-64 歲民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 24.8%。
相當於 4 人當中就有 1 人罹患代謝症候群,男性的盛行率 30.4% 高於女性 19.7%。
美國的各項研究中,代謝症候群比例甚至高達 38%。不過近年有下降的趨勢。
治療慢性病的傳統方法
過去治療慢性病就是有什麼病,開什麼藥,沒有病就不開藥。
遇到代謝症候群,不一定要開藥,醫師跟病人一開始可能會不太習慣。
阿賢看診法:數位、即時、連續
- 量體重、看家裡的血壓血糖
- 動機式晤談
- 衛教單與部落格
- 網路:糖友會等群組,對抗假訊息!
新的時代,看診的方式需要改變。
醫師需走出診間,給病人正確的健康資訊,跟病人更多互動。
飲食、運動與藥物都需要充分的衛教。
睡眠是另一個重要議題,病人睡得好,隔天血壓、血糖都會改善。
團隊合作力量大
團隊合作,看代謝症候群除了醫師與護理師,還需要營養師、衛教師、藥師、個管師等團隊合作。
少吃多動有用嗎?
醫師提醒病人少吃多動效果不大,重點在於開始記錄。
如何計算熱量
生酮飲食有效嗎?
坊間很多減重法,可能有效,也可能沒效。
重點在於是否有熱量赤字。
有長期穩定的熱量赤字就有效。
沒有長期穩定的熱量赤字就會復胖。
外食的選擇
外食也儘量選擇比較健康的食物。
便利商店的便當或小吃店的蔬菜通常不太夠,建議可多點一份燙青菜。
初學者推薦的運動?
對從不運動的人來說,開始運動先避免受傷。
先從有,再求規律,再求變化。
減重三術
話術:動機式晤談
- 表達同理心
- 創造不一致
- 與抗拒纏鬥
- 支持自我效能
除了少吃多動,重點是讓病人有動機。
醫師需鼓勵病人,努力誘發病人內心的渴望。
藥術
藥術:符合減重適應症
過去熱賣的諾美婷、沛麗婷因心血管與癌症風險而下市。
目前核准使用於減重的口服藥物只剩下羅氏鮮與康纖芙。
藥術:腸泌素
腸泌素一開始作為糖尿病用藥,發現減重效果非常好。
台灣目前只有善纖達 (Saxenda) 拿到非糖尿病減重的適應症。
而且復胖的問題仍然不容易克服。
手術
過去叫做減重手術,目前已正名為代謝手術。
原因是手術不只減重,更可以改善代謝症候群、三高、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全身性的問題。
代謝手術適應症
- 年齡介於 20-65 歲
- BMI ≧ 37.5,或 ≧ 32.5 + 合併高危險併發症
- 須減重門診滿半年及運動飲食控制半年以上
- 無內分泌疾病、藥物濫用或精神疾病
- 無重大器官功能異常並能接受外科手術風險
常見代謝手術比較
目前黃金準則仍以胃繞道手術為主,雖然手術時間較久,併發症較高,但是減重效果持久。
其他手術方式長期減重效果仍不如胃繞道手術。
代謝症候群何時須轉診至醫院?
- 通常不需轉診
- 太多共病再轉
- 內分泌疾病:甲狀腺亢進或低下
- 代謝手術
醫師主要是健康諮詢的角色,不只是開藥。
穿戴型裝置中,智慧手錶測血糖目前還不夠精準,期待未來技術突破。
連續型血糖監測儀的準確性仍比指尖血差,但是看血糖變化的趨勢可做為飲食調整的參考。
對孕婦或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了解飲食與血糖的關係很有幫助。
代謝症候群就是慢性病,不會完全好。
醫師跟病人都要有耐心,不要急。平常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
是否開立或停用藥物須相當謹慎,慢性病藥物的調整不宜過急。
醫師盡量以不開藥為原則,若開立藥物需確認病人都有吃。
藥物對代謝症候群可能的不良影響
類固醇會造成血糖上升。
研究顯示,有些藥物也可能會影響到胰島素阻抗,造成血糖上升的風險。
雖然機會很低,卻也是醫師應該留意的。
代謝症候群不會完全好,比較像是一個疾病前期的概念。
醫師和病人都應該有耐心,透過飲食與運動回到健康的生活。
代謝症候群核心的問題是胰島素阻抗與肥胖。
努力減重可降低胰島素阻抗,明顯改善代謝症候群與三高。
林均賢醫師祝您身體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