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均賢醫師: 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 WFU

2023年8月27日 星期日

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


整理:林均賢醫師 

審定:新竹台大 范綱志主任

校閱:台大內分泌科 曾芬郁教授

指導:台大名譽教授 張天鈞教授




前言:螢火蟲的亮光


很多病友在診斷肢端肥大症前覺得身高高人一等很好,或是認為大手就是富貴,而不以為意。

金門服兵役的阿偉,每年回家一次與家人相聚,久未見面,親友都看出他臉型變得寬大,手也比當兵前更加厚實,以為是在軍中磨練的成果,沒有在意。

沒想到後來嘴唇變腫、舌頭變粗,長得越來越像電影裡的「史瑞克」,最後確診肢端肥大症。

治療腦下垂體腫瘤疾病數十年的台大內分泌教授張天鈞,在2015年將多年累積的案例故事集結發表「螢火蟲的亮光:大肢的故事」一書,希望讓民眾認識肢端肥大症的疾病症狀,縮短就醫時間。

什麼是肢端肥大症呢?


病因簡介


孩童或青少年生長素(growth hormone, GH)分泌過度會造成巨人症。

若是成人,生長板癒合後,生長素分泌過度,會造成肢端肥大症。

生長素分泌造成肝臟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 (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活化。

肢端肥大症多數的臨床症狀都是 IGF-1 過度活化引起。


流行病學


此疾病非常少見:每百萬人盛行率約 40-80人,男女比例接近,平均診斷年齡 40-50 歲。

根據台灣五大醫學中心合作的肢端肥大症登錄研究,結果和國外類似:

1. 疾病進展緩慢,不易診斷,通常診斷時已發病 7-10 年。

2. 有 70% 的病友於診斷時已經是腦垂體巨腺瘤。

3. 有 43% 的病友從來沒有感覺到外表變化的不適。


發病機制


 
( 2020 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 - 14th Edition 


超過 95% 的患者是因腦垂體腫瘤分泌過量生長素所引起。

其他少見病因則來自:

1. 下視丘腫瘤或神經內分泌瘤過量分泌生長素釋素。

2. 腦垂體以外的組織 ( 如淋巴癌或胰臟癌 ) 分泌過多生長素。

3. 遺傳性疾病。


生長素的功能


脂肪分解與脂肪酸氧化,清除低密度脂蛋白、活化低密度脂蛋白受體表現。

反向調控胰島素。

刺激蛋白質合成。


臨床症狀:腫瘤壓迫


七成的病患於診斷時已經是腦垂體巨腺瘤。

因此病患可能有腫瘤壓迫產生的症狀如:

1. 頭痛

2. 壓迫到視神經引起的視力或視野缺損。

3. 壓迫到周圍的正常腦垂體組織導致其他腦垂體荷爾蒙低能症 (hypopituitarism)。

3. 腫瘤壓迫到腦垂體柄引起高泌乳素血症。


臨床症狀:軟組織與皮膚


外觀的變化是最常見的症狀,也是最常被診斷出疾病的原因。

包含下頜前突 ( enlarged jaw prognathism (macrognathia)),導致咬合不正,齒縫明顯 。

鼻樑變寬、顴骨明顯、前額突出、嘴唇變厚、舌頭變大、手腳變得比較粗大肥厚。

手腳腫 ( 鞋子穿不下、戒指戴不下),手與手之間的空隙變小甚至消失。

其他包含下咽部塌陷而引起打鼾,甚至睡眠呼吸中止症。

腕部軟組織增生壓迫正中神經導致腕隧道症候群 ( Carpal Tunnel Syndrome )。


其他合併症:甲狀腺


甲狀腺結節:54%

瀰漫性甲狀腺腫:20%

甲狀腺癌:1.2-7.2%


其他合併症:乳房


乳癌風險增加。

腦下垂體瘤可能會同時分泌生長素和泌乳素,或是腫瘤壓迫垂體柄 ( pituitary stalk )

因此肢端肥大症約 30% 會合併高泌乳素血症。


其他合併症:代謝性疾病


胰島素阻抗,造成無法控制的糖尿病。

第一線治療建議使用 metformin。

肢端肥大症容易糖尿病酮酸中毒,若有糖尿病不建議使用鈉-葡萄糖共同轉運器–2抑制劑 ( SGLT2 inhibition )。


其他合併症:大腸


1. 七倍大腸癌風險:建議每年糞便潛血檢查,每五年安排大腸鏡檢查。

2. 大腸息肉、大腸憩室等。


其他合併症:心血管疾病


若無治療,心血管疾病占 60% 肢端肥大症相關死亡。

先發生舒張性心臟衰竭,後發生收縮性心臟衰竭。

引起高血壓、左心室肥大、心肌病變。

心律不整:肢端肥大症最常見死因。

建議須常規安排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


抽血診斷


第一線:抽血檢查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是否升高?

若 IGF-1 相比同年齡性別者升高,進一步安排口服葡萄糖抑制生長素分泌試驗(OGTT)。

附註:一些生理狀況也會影響 IGF-1的量測結果 ( 懷孕及青春期會上升;肝腎衰竭、甲狀腺低能症、營養不良、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時會下降 ) ,因此判讀時應配合臨床狀況及口服葡萄糖抑制生長素分泌試驗結果。

第二線:抽血檢查生長素 Growth hormone 是否升高?

由於腦垂體生長素為陣發性分泌,因此不建議只以單次生長素結果作為診斷依據。


口服葡萄糖抑制生長素分泌試驗(OGTT)


原理:正常人葡萄糖上升時生長激素會下降:在一小時後的低谷應 < 1 (μ g/L)

若生長素仍然高表示可能有肢端肥大症,此檢查目前為黃金標準

附註:可惜此檢查仍不是非常準確,因為肢端肥大症患者經過 75g OGTT 檢查後,生長素約 1/3 上升、1/3 不變、1/3 降低然而低谷仍 > 1(μ g/L))

偽陽性的可能:飢餓、營養不良、青春期、糖尿病、肝腎疾病、厭食症。

偽陰性的可能:病人有生長素過度分泌。


診斷:Bromocriptine test 


原理:正常情況 Bromocriptine 會抑制生長素和泌乳素。

給予 Bromocriptine 2.5mg 一劑,在 0、1、3、6 小時檢驗生長素和泌乳素。

若生長激素減少大於 50%,表示此病患可用 bromocriptine 治療肢端肥大症。


診斷:影像


腦垂體腫瘤大小與血液中生長素濃度成正比。

核磁共振:直接看腦垂體腫瘤大小,是否有腦垂體巨腺瘤 (macroadenoma)。

Skull PA + Lateral view:間接看到蝶鞍擴大 with double flooring 以外也可以看到頭骨增厚,下頜骨突出等。

手腳的 X-ray:可能會看到 Spade phalangx sign、Prominent metacarpal/metatarsal heads、soft tissue hypertrophy。


鑑別診斷


Pachydermoperiostosis(PDP)(厚皮骨膜病)。

Pseudo-Acromegaly(假性肢端肥大症)。


流程圖



修改自肢端肥大症之診治 : 台灣專家共識 . 內科學誌 2016;27:283-294


治療目標


生長素隨機測量值 <1.0 μ g/L 且 IGF-1 數值降至年齡校正的正常範圍內。


手術治療


多數肢端肥大症病友的治療首選為手術治療。

蝶竇的腦垂體腫瘤切除手術(Transsphenoidal surgery)。

可考慮先 Somatostatin agonist 3-6個月,讓腫瘤縮小後再手術,或直接手術。

只有 60% 病友手術後達到完全痊癒,未達緩解者,需搭配後續藥物或放射治療。


藥物:Somatostatin analog(SSA)


原理:體抑素,抑制生長素分泌,對大部分患者有效。

Octreotide (Sandostatin):分成短效與長效 LAR。

Lanreotide (Somatuline):分成 60、90、120mg 三種劑型。

Pasireotide (Signifor®)
  • 第2代體抑素受體類似物,與 octreotide 相比,本申請藥品對於 SSTR5、SSTR1、SSTR3 的受體親和力高,對於 SSTR2 受體親和力低。
  • 由於肢端肥大症疾病與腫瘤表面受體高度表現 SSTR2,SSTR5 受體有關,本品與兩者受體結合,因此與第一代藥品僅與 SSTR2 受體結合不同。
副作用:可能造成高血糖、心跳過慢、膽結石。


藥物:Dopamine (D2) agonists


Cabergoline (Dostinex 過乳降)。

原理:因為生長素和泌乳素結構式相似,過乳降也可治療肢端肥大症。

可先用 Bromocriptine test 確定過乳降是否有效。

可治療輕微的肢端肥大症。注意在台灣尚未取得肢端肥大症的適應症。

副作用:噁心嘔吐腹脹,多巴胺上升可能造成類似思覺失調的症狀。


藥物:GH Receptor Antagonist


Pegvisomant,目前於台灣尚未上市。


放射性治療


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分多次進行。

Stereotactic radiation surgery (SRS):一次到位。

作用:放射性治療作用非常緩慢,通常需數年時間才出現緩解。

好處:接受過放射性治療比較有機會停用 Somatostatin analogue (SSA)。

副作用:腦垂體低下、視神經病變、增加心血管風險與顱內腫瘤風險。


預後


死亡率是一般人的兩倍。

最常見死因:過去為心血管疾病,現在為癌症。


預後良好的指標


densely granulated adenoma → SSA 治療效果好。

Hypointense on T2-weight MRI → SSA 治療效果好。

老人、IGF-1 低者預後佳。


參考資料


2020 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 - 14th Edition

2021 內分泌學會腦垂體專刊

肢端肥大症之診治 : 台灣專家共識 . 內科學誌 2016;27:283-294

Tseng FY et al. A registry of acromegaly patients and one year following up in Taiwan. JFMA. 2019;118, 1430-1437.

2015 螢火蟲的亮光:大肢的故事(張天鈞著)


阿賢醫師後記


雖然是少見疾病,但是在台大總院尤其張天鈞教授門診,看到非常多的肢端肥大症病友。

很感謝當年在台大總院的訓練,讓我對這個疾病有比較多認識與興趣。

整理內容當作自己的紀錄,也希望可以給其他一般科或有興趣的內科醫師參考。

螢火蟲的亮光,依舊在黑夜中閃耀。


腦垂體、腎上腺疾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