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均賢醫師: 回應自由時報《腸泌素的雙贏策略:一個百分點》 WFU

2022年7月21日 星期四

回應自由時報《腸泌素的雙贏策略:一個百分點》

作者:林均賢 醫師 / 范綱志 醫師


腸泌素給付條件建議降低 1 %


素有眾望的台大內科李弘元教授,7 月 17 日在自由時報發表《腸泌素的雙贏策略:一個百分點》一文,建議健保將腸泌素給付條件,由現行糖化血色素需半年以上都超過 8.5% 放寬為 7.5%。

文章登出後,在醫界和糖尿病社群立刻引起廣大回響。


好處 1:降低病人併發症


李弘元教授的主要論點為,腸泌素及早使用下,已證實可大幅降低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良引起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腎臟衰竭併發症的風險。


好處 2:降低健保支出


李弘元教授更表示,及早使用腸泌素除了可望使更多糖尿病友減少上述併發症外,依據本土研究更顯示,增加的藥費將會在第三年因心腎併發症支出的減少而打平,並在第四年與第五年各可節省六千八百萬與一億二千四百萬元的健保醫療支出。可創造健保與糖尿病患雙贏。 


傳統口服藥的侷限


傳統的糖尿病藥物,一開始使用效果通常不錯,但是有的容易低血糖、有的不斷刺激胰島素分泌久之效果會減弱。對於身體各個器官的保護作用較不顯著。

在腎功能不佳,藥物代謝變慢的情況下,許多傳統口服藥物甚至無法繼續使用在病友身上。


傳統胰島素的侷限


去年是胰島素發明一百周年,在過去沒有胰島素的年代,糖尿病患只能等待死亡。胰島素的發明,扭轉了這個現象,救活了無數的糖尿病人,發明人更獲得 1923 年諾貝爾生理學獎的肯定。

一百年來,胰島素的進步日新月異,短效、長效、超長效、各種混和型胰島素互相搭配使用下,操作愈來愈方便,也更符合生理所需。

然而胰島素長期使用會增加體重,一天多次注射仍然稍嫌不便。


腸泌素的優勢


腸泌素的發明,是近年來糖尿病治療最重大的突破之一,能夠達成降糖、減重、保護心血管以及保護腎臟的多重好處。

一天一次、一周一次,甚至口服劑型的問世,使用上相當方便。

因為臨床上的證據充分,在 2022 年美國糖尿病學會治療指引上,腸泌素已經成為第一線治療選項之一。並且強烈建議使用在高度心血管風險與腎病變的患者身上。

比起傳統的口服藥物或胰島素,優先並及早使用腸泌素,可帶來諸多好處。


腸泌素的限制


這個時代的醫師和病友,能夠見證醫學飛躍性的進步,令人雀躍。可惜的是因為價格較高,健保給付嚴格的條件下,能夠使用的病友終究有限。


視病猶親的好醫師


李弘元教授視病猶親,是大家公認的好醫生。不忍空有好的治療武器,卻無法使用在病友身上。

近年來李教授放下其學術界卓越的成就,不畏困難、積極奔走,參與政府政策討論,希望透過政策的改變,救治更多的病友。這番努力令人感佩又感動。


健保局李伯璋署長回應


健保局李伯璋署長隔日 (7 月 18日)在自由時報上立即回應,表示健保預算有限,推估糖化血色素條件由 8.5%下修至 7.5%後,藥費約增加 1.26 億至 2.52 億元。

李伯璋署長因此認為需要落實使用者付費的原則,將不必要的醫療耗用節省下來...。


個人感想


李伯璋健保署長日理萬機,站在健保永續經營的角度下,看待事情具備領導者的高度與格局。健保資源有限,絕對要節省支出,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我對此深有同感,有幾次在門診幫病人調整藥物,結果下次回診,病人跟我說他其實藥都沒吃,給我一種白忙一場的感覺。不過往好處想,病人願意對我誠實,表示有一定的醫病互信,值得繼續努力。

除了回應藥費以外,李伯璋署長全文並沒有回應李弘元教授指出,減少併發症可帶來病人與健保財政上的雙重好處。因此從文章中尚無法得知署長對此的看法。

一個政策的制定跟改變真的不容易,需要很多人的努力與充分的溝通討論。

衷心希望,隨著各種新藥的問世,不論是健保或自費,糖尿病友可以有更多機會使用更好的治療。


糖尿病友小提醒


藥物絕對不是愈貴愈好,也都有可能的副作用,是否使用腸泌素需跟醫師討論。

醫師開立的藥物需按時服用,若有身體不適等狀況,回診時請跟醫師討論,切勿隨意減藥,或囤積藥物在家,造成浪費。

慢性病控制良好的秘訣很簡單,第一是維持良好的健康習慣;第二是和醫生充分溝通,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模式。

不論台灣將來能否下修腸泌素的給付標準,大家都要珍惜我們的健保資源,讓自己更健康、讓台灣一起愈來愈好。

(全文發表於糖尿病關懷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