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均賢醫師: 5月 2022 WFU

2022年5月24日 星期二

世界甲狀腺日:影片重點整理

作者林均賢 醫師 






5月25日為世界甲狀腺日


根據統計,美國有超過 12% 的人一生中會遇到甲狀腺方面的問題,人數超過罹患糖尿病的人數。然而不幸的是:

超過 60% 的人他們罹患甲狀腺疾病卻從來沒被診斷出來

內分泌學會隆重推出世界甲狀腺日講座,由台大雲林分院林冠宇主任主持、黃君睿醫師與彭惠鈺營養師參與座談。

介紹「碘」和甲狀腺疾病之間的關係。

我影片反覆看了三次,幫大家節錄影片 5 大重點如下。



重點 1:一般人和孕婦都要攝取足夠的碘


  • 碘缺乏會造成甲狀腺腫(俗稱大脖子)
  • 成年人每天建議攝取 150 微克以上的碘
  • 孕婦建議每天攝取 225 微克以上的碘,因為懷孕缺碘會造成寶寶生長遲緩甚至呆小症
  • 孕婦建議補充含碘維他命,或是每周攝取二到三次海帶或海帶湯
  • 所有食物都有碘,含碘量最豐富的是海帶、海藻
  • 家裡煮飯,建議選擇加碘的食鹽,確保碘攝取充足
  • 起鍋前再加含碘鹽,避免碘因高溫流失


重點 2:那些人要避免攝取太多的碘?


  • 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的病友因為免疫系統會攻擊甲狀腺,因此反而要避免攝取過多的碘。建議購買無碘鹽,避免吃到海苔、海帶。若想吃海鮮建議煮久一點,讓碘揮發
  • 放射碘治療的病友甲狀腺癌或甲狀腺亢進患者在放射碘治療前兩周到治療後隔天,需要嚴格的低碘飲食,讓放射碘治療發揮最大作用(補充說明


重點 3:甲狀腺亢進患者飲食注意


  • 加強蛋白質和熱量攝取,補充流失的肌肉
  • 需要補充亢進造成流失的鈣鉀離子
  • 避免茶、咖啡和菸酒等刺激造成心悸


重點 4:甲狀腺低下患者飲食注意


  • 十字花科類食物吃要先煮熟
  • 其他各類食物不建議生食,都要煮熟


重點 5:甲狀腺結節跟碘的關係


  • 甲狀腺結節跟碘攝取通常無關,因此有甲狀腺結節的民眾可以正常攝取碘




2022年5月20日 星期五

放射碘治療:嚴格的低碘飲食

整理:林均賢醫師(2022 年 11 月 26 日更新)




什麼時候需要使用放射碘?


甲狀腺癌的患者,在甲狀腺全切除手術後,常會搭配放射碘治療,把殘餘的癌細胞一網打盡。

或是甲狀腺亢進的患者,在台灣若是服藥控制不佳,也會考慮使用放射碘,治療甲狀腺亢進。


為何要嚴格的低碘飲食?


讓甲狀腺(癌細胞)在治療前呈現暫時性缺碘,讓甲狀腺(癌細胞)接受治療時吸收大量的放射碘,達到治療的最大效果。


嚴格的低碘飲食要多久?


放射碘治療兩周前開始嚴格低碘飲食,放射碘治療 24 小時後即可恢復原來之低碘飲食。

嚴格的低碘飲食是短期的,忍耐一下就好,不用一輩子都嚴格低碘飲食喔。


嚴格的低碘飲食有多嚴格?


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台灣成年人建議每天攝取 150 微克 (mcg)的碘。

嚴格的低碘飲食建議每天只能攝取 50 微克 (mcg)以下的碘。一不小心就會吃過量。

嚴格的低碘飲食有非常多禁忌,這個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就讓我們一起仔細看下去吧。




全榖雜糧


可以吃:雜糧(未加工的米、麵粉)、去皮的馬鈴薯、去皮的番薯、未加鹽的各種穀類脆片

不能吃:馬鈴薯及番薯外皮、澱粉量高的豆子(紅豆、綠豆、皇帝豆等)、含鹽製品或加工品(麵線、速食麵、披薩、烘焙點心)


豆魚蛋肉奶


可以吃:蛋白、新鮮未加工的雞牛豬羊等,每日最多食用六份肉(一份 = 一兩約三指寬)

不能吃:所有乳品及其製品、所有豆類及豆製品(豆漿豆腐醬油等)、所有魚類及海鮮、蛋黃或含蛋黃(蛋糕、布丁、美乃滋)、加工肉製品




油脂類


可以吃:植物油(含大豆沙拉油)、無鹽堅果

不能吃:奶油、含鹽油脂與堅果、豬油


蔬果類


可以吃:新鮮蔬菜、不含鹽的冷凍蔬菜、新鮮水果、果汁

不能吃:海苔、海帶(芽)、紫菜、海藻、昆布、罐頭水果


調味料


可以吃:無碘鹽、新鮮香料或無碘辛香料(如胡椒粉)、糖、白醋、水果醋、蜂蜜

不能吃:精鹽、海鹽、醬油、醬料、調味粉、含鹽的料理酒


點心飲料


可以吃:未含食用紅色色素7號之點心、糖果、汽水(如可樂、檸檬水、蘇打汽水)、現沖咖啡、現泡茶

不能吃:中藥、草藥、偏方、含有海洋植物為基底的食材(如洋菜膠、鹿角菜膠)、含碘的營養補充品(例如綜合維他命)、牛奶巧克力、成分含紅色色素 7 號的產品


注意 1:避免含碘顯影劑與臟得樂


除了飲食以外,兩個最常見的高劑量碘暴露的原因是含碘顯影劑與臟得樂藥物。

醫療上若有安排電腦斷層掃描,也請特別留意,在放射碘治療前一個月內避免注射含碘顯影劑。因為一次電腦斷層掃描注射顯影劑,進入體內的碘含量可是超級的高喔。

藥物上,治療心律不整的臟得樂(Amiodarone),含高劑量的碘,放射碘治療前也需絕對避免。


注意 2:停用甲狀腺素/甲亢藥物


此外,在放射碘治療前,需停用甲狀腺素或抗甲狀腺藥物,以利放射碘吸收。停藥時間如下:

  • 甲狀腺癌病友:放射碘治療前停用甲狀腺素一個月
  • 甲狀腺亢進病友:放射碘治療前停用甲抗藥物三天

更多放射碘治療飲食注意事項,請參考新竹台大分院放射碘治療衛教單

祝身體健康平安~




2022年5月17日 星期二

客家水粄

作者: 林均賢 醫師 




竹東看診,一個客家阿婆拿了兩個包子送我,一個棕色一個白色,也不知道裡面是什麼東東,下診後肚子餓就吃掉了,讚!鄉下特別有人情味。

阿婆承蒙您(Shin mung ngi)~

謝謝朱子宏學長拼音更正: 謝謝

2022 年 5 月 17 日為之記


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糖尿病,應該打第四劑嗎?


作者:林均賢醫師 / 校閱:范綱志 主任




新聞公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開放部分民眾施打第四劑,我們來深入研究一下吧。


(出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雖然糖尿病人並不在裡面,不過根據第一項,只要年齡 ≥ 65歲就可以施打。

另外第 8 點:其他經醫師評估因免疫不全或免疫力低下且可接種者。


糖尿病算不算免疫不全或免疫力低下呢?


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並沒有說明。

然而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1],中度或重度的免疫不全患者包含
  • 正在治療中的癌症患者(active cancer)
  • 接受器官移植使用類固醇等免疫抑制劑的患者
  • 接受細胞治療或幹細胞移植的患者
  • 先天免疫不全患者DiGeorge syndrome, Wiskott-Aldrich syndrome等)
  •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dvanced or untreated HIV
  • 其他使用高劑量類固醇等免疫抑制劑的患者

按照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說法,糖尿病並不屬於中度或重度的免疫不全。

但是我們其實都知道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導致免疫功能較正常人差 [2]

而且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武漢)肺炎後較容易發展為重症,要插管甚至死亡率都較一般人高 [3][4]


糖尿病施打建議


目前各國施打第四劑作法不一,例如美國只要 ≥ 50 歲民眾全面施打第四劑疫苗。

按照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建議,糖尿病患者施打追加劑(第三劑)滿五個月後,如果您  65 歲可以施打第四劑

如果您 < 65 歲,不一定要施打第四劑,但還是建議把血糖控制到接近正常,減少染病後成為重症的風險。
  • 65 歲,可以打第四劑
  • < 65 歲,血糖控制不佳,經醫師評估免疫不全,可以打第四劑
  • < 65 歲,血糖控制良好,經醫師評估免疫正常,不需打第四劑
* 小提醒: 若之前施打疫苗有明顯不良反應等,需醫師評估是否施打第四劑


施打第四劑的保護效果


是否應該全面施打第四劑疫苗,到現在都是爭論不休的議題。

以色列是率先大規模施打第四劑的國家。

兩周前(2022 年 5 月 5 日)正式發表在新英格蘭雜誌的以色列研究指出 [5]

在 125 萬大於或等於60歲可以施打第四劑BNT 疫苗的民眾中,有施打第四劑的民眾,在第四周確診的比率是只打三劑民眾的一半,重症比率也大幅下降。

但是兩個月後確診比率兩者間就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

結論:第四劑疫苗在施打後有明顯的短期保護效果。


個人看法


我覺得三劑的保護力應該就不錯了。第四劑根據以色列的研究,雖然保護力在施打兩個月後就大幅降低,長期來看效果似乎有限。

不過考量到台灣這幾個月剛好是疫情巔峰,若糖尿病合併高齡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施打第四劑可以避免這波疫情重症的風險,那打第四劑就很值得。

因此我門診的糖尿病患,如果符合政府施打規定,且過去三劑疫苗沒有嚴重不良反應,我都會鼓勵他們施打第四劑。

(全文獲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及每日健康網站刊登轉載


參考資料


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OVID-19 Vaccines for People who are Moderately or Severely Immunocompromised. Last Updated Apr. 29, 2022

2. Berbudi A. et al. Type 2 Diabetes and its Impact on the Immune System. Curr Diabetes Rev. 2020;16(5):442-449.

3. Corona G. et al. Diabetes is most important cause for mortality in COVID-19 hospitalized patient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Rev Endocr Metab Disord. 2021;22(2):275-296. Rev Endocr Metab Disord 22, 275–296 (2021).

4.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How COVID-19 Impacts People with Diabetes

5. Bar-On YM, et al. Protection by a Fourth Dose of BNT162b2 against Omicron in Israel. N Engl J Med. 2022;386(18):1712-1720.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值班時遭遇新冠(武漢)肺炎患者死亡

作者:林均賢 醫師 




昨晚在醫院值班,遇到 80 多歲男性,不幸感染新冠(武漢)肺炎重症的患者。

下午血氧濃度就開始下降,到了晚上在給予最高氧氣流量的情況下,血氧濃度仍然不斷降低、血壓也不斷下降...。

家屬已簽署不急救同意書,沒有插管或給予強心劑,在入院第五天,我值班的傍晚,因呼吸衰竭於新冠肺炎專責病房死亡。

這是我第一次穿著全套隔離衣,在專責病房內宣布病患死亡。

因為疫情規定,即使發出病危通知,家屬依規定也無法見到病患最後一面。




和護理師討論後,在患者逝世前兩小時,用視訊的方式讓女兒可以看到父親最後一面。

回顧病史,這位高齡患者罹患糖尿病多年,並且長期住在機構,屬於新冠(武漢)肺炎高危險群。雖然有施打疫苗,仍不幸病逝。

我門診很多高齡糖尿病的長者,詢問下大部分都有施打三劑疫苗,但也有少數只打一劑甚至完全沒有施打疫苗,怎麼勸也勸不聽,其實真的非常非常危險

目前 Omicron 病毒已經在社區傳播,雖然在台灣目前 99.7% 都是以輕症為主,只有不到 0.3% 會發展成重症。

但是 0.3% 可能就是生與死的距離。

打疫苗有副作用,打滿三劑也還是可能會感染,不過目前主流醫學界仍強烈建議要打滿三劑疫苗,以大幅降低感染變成重症的風險。

希望還沒打疫苗的病人、家屬好好考慮一下。

保護自己、也保護自己的家人。

2022 年 5 月 13 日 林均賢 為之記


新冠(武漢)肺炎重症風險因子

  • 年齡 ≧ 65歲
  • 糖尿病
  • 慢性腎病
  • 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
  • 慢性肺疾(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
  • 慢性肝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
  • 結核病
  • 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
  • 精神疾病(情緒障礙、精神分裂症)
  • 失智症
  • 吸菸(或已戒菸者)
  • BMI ≧ 30(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BMI 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
  • 懷孕
  • 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HIV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

(上述內容摘錄自台灣臨床處置指引第十七版)







2022年5月8日 星期日

新南向政策:多國語言即時翻譯


作者:林均賢 醫師 




今天是母親節,台灣很多小朋友的媽媽是新住民,養育我們台灣的下一代。

新聞報導,目前父母之一是新住民和第二代的小孩在台灣已經超過 100 萬人了,他們很多是從東南亞移民來台灣,不過我們對他們的關注似乎還太少...。

在新竹看診,愈來愈發覺台灣和東南亞國家互動相當密切。

越南、印尼、菲律賓、泰國等國,不管是婚姻、工作等原因移居台灣的相當多,他們都有很龐大的就診需求。

我發現病人裡面,越南和印尼人學華語很快,溝通不太有障礙,甚至台語也是講得嚇嚇叫。菲律賓人華語不太通,但是英文可以通。比較有困難的是泰國人,華台語不通,英文也不通,如果沒有翻譯一起來,就有點傷腦筋。

去年做超音波穿刺的時候就遇到一個泰國人,陪伴者語言也不通。還好家醫科學長在旁邊,跟我說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推出後,在線上有專人可以提供即時語言翻譯服務。

學長當場撥總機轉 66607,一打過去就有人接電話,問要什麼語言,把手機開擴音,我一句就翻譯一句,病人一句也翻譯一句,講一下就 ok,覺得非常棒。

前陣子病房有新診斷糖尿病的照會,病人是泰國人,專科護理師跟我說,語言不通很傷腦筋,我充滿自信的走到病人旁邊,手機撥 66607,一打過去就當場搞定。嘿嘿嘿

以前遇到這種狀況的時候都會用 google 打字翻譯,不過實在太慢了,有真人即時翻譯真的很讚。

雖然政府推出這項服務已經兩三年了,不過我發現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這邊分享給大家。

也希望大家平常多關心我們的新住民,作伙為台灣打拼。


新南向人員健康服務中心
  • 請直撥022312-3456 轉 66607
  • 諮詢時間:平日上午 9 點至下午 5 點
  • 新南向人員健康服務中心官方網站
  • 新南向人員健康服務中心facebook


2022年5月7日 星期六

心臟在右邊的男人


作者:林均賢 醫師 




上週晚上加護病房值班,學長交代這名患者當初入院時做心電圖時發現aVR向量為正,以為是心電圖導線左右誤接,但是重複做了幾次都是如此,非常怪!

照了X光才發現病人的心臟在右邊,是一種罕見的先天異常...。

晚上忙完其他病人,點開他的X光片研究一下,心臟真的在右邊(Dextrocardia)!除此以外, X光片還發現身體的腸氣都在右邊,肝臟卻在左邊,臟器也都左右相反,屬於全器官轉位症(situs inversus totalis),非常罕見。

走去看這位病人,拿起聽診器仔細聽,左邊心尖的位置聽不到心音,右邊就聽到心音了。

進一步仔細觸診,複習多年前記憶中的心臟理學檢查,在右側肋間摸到心臟的最大搏動點!

接著心血來潮試著扣診,用手認真敲,胸廓左右兩邊比起來,左邊敲起來聲音似乎比較響一點,右側的聲音敲起來似乎比較低濁一點...。

用聽診器聽到、用手摸到心臟在右邊的感覺是如此真實。

認真做這些心臟理學檢查的時候,彷彿又回到了醫學生時代。

醫學生時代學X光片,老教授或是內科學長就常常提起右位心或是器官轉位這個診斷,搭配這種先天性心臟病常合併的一些疾病*,拿來電電小朋友們,不過我自己是從來沒親自見過。

印象中第一次聽到這個病是王牌名師吳錦桐醫師(阿桐伯)晚上X光片課程教的,當時的課程吸引了台北各大醫學院的學生,不同醫院下班都會一起趕去上課。

當時年紀尚小,在台下聽得嘖嘖稱奇。

春去秋來又過了這麼多年,第一次在醫院遇到器官轉位症(situs inversus totalis)的病人。

期許自己對醫學保持好奇,像剛進醫院的時候,因為好奇而不斷學習。同時更要尊重生命、心存謙卑,對每一個生命感到敬畏。

2022 年 5 月 6 日為之記

* 器官轉位患者有部分會合併先天性纖毛運動異常

* Kartagener syndrome: triad of situs inversus, chronic sinusitis, and bronchiectasis


向左貼導極的心電圖



向右貼導極的心電圖 




六年前的電腦斷層




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

一支10元,神奇的降糖原子筆!


作者:林均賢 醫師 / 王杏文 糖尿病衛教師




林均賢醫師


那天門診,前一晚看資料就開始煩惱,因為張伯伯驗血血糖 400 多實在太高了,該不會又要跟上次一樣血糖破表,再去一次急診?

門診當天,張伯伯拿出血糖紀錄本給我,我一看,從 3/23 開始,血糖就從 400 多降到 100 多,持續到四月底都是飯前 100 多很穩定的數字。真是喜出望外。

我大力稱讚阿伯進步很多,不過轉頭一想,不對阿?阿伯上周來醫院抽血那天血糖數值為 459,可是阿伯同一天的指尖血紀錄卻還是 120 多。甘有可能

我再仔細一看,張伯伯的血糖紀錄,本來都 400-500 很嚴重,但自從 3/23 換了這支黑色的降糖原子筆之後,血糖就從 400 多降到 100 多。維持一個多月直到今天早上血糖都是 100 出頭。

我抬起頭說:「阿伯,你新的這隻筆很不錯喔,好像有降血糖的效果

張伯伯尷尬地笑了

我們醫生常常自以為聰明,但其實常常在狀況外,像我生性天真善良,更是容易上當。張伯伯很古意,前後各一支固定顏色的原子筆,血糖紀錄也太漂亮了才被我發現。

提醒各位病友:沒有測血糖,跟我說沒關係,請不要用神奇的降糖原子筆我那麼和藹可親絕對不會罵病人。

不過我自己也要檢討,是不是門診對病人太囉嗦了?病人怕我煩惱太多其實是一種善意的表現

2022 年 5 月 01 日 為之記


王杏文衛教師回饋


每次病友回診林醫師都要看血糖紀錄本,病友大部分也都能配合。

而其中少數可愛的病友,像小朋友暑假結束前一天,一次把暑假作業寫完。除了效率超高,同時字跡工整、數字也很美觀,希望避免被念,甚至可以獲得林醫師的嘉許。

印象很深刻張伯伯來到衞教室敲門探頭,拿出血糖紀錄本說:「林醫師叫我來,我都有量血糖喔⋯

我立即前往開門:「張伯伯您好,剛剛林醫師有特別交代,請我們瞭解您的狀況⋯

張伯伯說:「這個是我的血糖本,我還好,但是肚子痛想回家了⋯

遇到這種情況,不急著討論血糖紀錄的真實性,而是先重點衞教如果高血糖或是身體明顯不舒服,務必回醫院。

通常我翻閱記錄本後,會先肯定他們監測血糖的努力,圈出明顯進步的數值,並鼓勵他們說出是如何做到的。

再來詢問血糖超標的數值,同時也鼓勵他們回顧一下可能原因。

我們台大醫院門診有不少年長者,可能不擅長操作血糖機及記錄血糖值,因此同時也需要瞭解病友測血糖的操作過程。

如果可以,約定回診時攜帶血糖機教學,當面指導及核對數據效果更好。

用真心關懷讓糖友知道我們是併肩一起面對疾病的好夥伴。

期望張伯伯下次帶來真實的血糖紀錄,幫助自己發現問題,找回健康的人生。


小提醒


照片中張伯伯只有紀錄飯前血糖,建議多監測一次同一餐的飯後血糖做配對建議差距範圍落在30-60 mg/dL之間最為理想。

而飯後兩小時血糖指的是從當餐吃第一口飯開始算起的兩小時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