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均賢醫師: 11月 2022 WFU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電瓶接電

作者:林均賢醫師 

下班後在公共停車場準備停車,發現只剩下一個車位,準備停下去的時候,發現有個中年阿伯跟我一直揮手。

我車停下來,懷疑地把車窗打開,伊講:「車停一禮拜電瓶沒電,會使幫忙一下?」

我想一下,就答應了。

車子開過去,引擎蓋打開,看這位中年阿伯很俐落的把紅色黑色兩個夾子夾上電瓶,一下子就發動了。

阿伯對我一直道謝,手上還拿了張一百元鈔票講欲請我喝咖啡,我笑講毋免就離開了。

想想我應該算滿熱心的醫師,在診間病人各種問題都希望可以幫忙一下;但是離開診間,就變成沉默的民眾。

希望自己以後遇到陌生人,要更樂意幫忙,不用想一下。努力當一個好醫師、努力當一個熱心的台灣公民。

2022 年 11 月 29 日為之記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內科總複習

作者:林均賢 醫師






台大總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招募研修醫師。

因為各次專科競爭激烈,王治元教授邀請大家回去跟學弟妹吃飯、分享心得,聚餐前安排內科總複習上課。

我中午特別提早回台北,坐在台下把三堂課聽完。很久沒聽這些教授老師們上課了,彷彿又回到過去在台大總院當住院醫師的日子,雖然辛苦卻也令人懷念。

台大醫院是個很特別的地方,這裡的人都很要求完美,教授老師們除了傳遞給我各種醫學專門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敬業的精神與態度。

很多年後再回頭看,我才體會到台大醫院教我最重要的一件事是:

「除了懂得欣賞別人,也要學會肯定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都有一條自己該走的路。」

而我,只要用心對待每個病人,仔細為他們著想,有一天我也可以跟台大醫院許多師長們一樣,成為一個很好的醫師。

2022年11月28日為之記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放射碘治療:甲狀腺亢進

作者:林均賢醫師 / 核子醫學科 蔡雅琴醫師

校閱:呂金盈醫師


放射碘治療甲狀腺亢進


上一篇文章提到,甲狀腺亢進使用抗甲狀腺藥物治療後,若疾病仍無法獲得有效控制;或是因為副作用無法耐受抗甲狀腺藥物的病友,建議考慮放射碘或是手術治療。

甲亢使用的放射碘和治療甲狀腺癌的放射碘一樣,只是劑量(活性)更低,副作用相對更少。

現在就讓我們走一趟核子醫學科,看一下放射碘治療甲狀腺亢進的過程吧。


新竹台大核子醫學科



地下一樓來到核子醫學科門口。右轉就會進到核子醫學科裡面。



核子醫學科門口,再右轉進去就是核子醫學注射室。



核子醫學注射室內部。裡面還有一個小門,放著各式各樣的核種。

防輻射玻璃板前面的桌子上放著一個小罐子。藥師剛剛就在玻璃板左邊解釋如何使用,病人坐在右邊。解釋完病友就把罐子打開藥配水喝下去。



近看防輻射玻璃板前面放著一個小罐子。我們把它打開來。



罐子打開,裡面就是含有放射碘的膠囊。

10 分鐘前我們就在隔壁用鉛板隔離的小房間現場看這位病友配著水吞下膠囊後回家,過程其實非常簡單。

10分鐘前病人才把罐子裡的膠囊吞下去,看到這裡,大家會不會擔心罐子裡還有輻射殘留呢

別擔心,我們現場有用輻射檢測儀偵測,病人吞完藥離開後,輻射監測儀立刻偵測到輻射衰退的很快,不到幾分鐘就降到背景正常值了。



這是放射碘的空膠囊(還沒放入放射核種),外表就跟一般的膠囊沒什麼兩樣。


透過現場實況介紹,以後跟病友解釋的時候,也更有同理心。

簡單說,就是吞一顆膠囊後回家,是不是很簡單呢

但是還有一些注意事項提醒大家。


甲狀腺亢進病友:吞放射碘膠囊注意事項


吞藥前


3 個月內,孕婦需停止哺乳

2 個月內,避免施打含碘顯影劑

1 周前開始,確實執行低碘飲食,海苔海帶類食物禁止食用,詳見連結

* 放射碘治療前育齡女性需確認懷孕檢查為陰性


吞藥當天


吞藥 2 小時前開始空腹(可以喝水)

打開膠囊配水吞藥,吞藥後自行返家,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註:吞藥就跟吞其他膠囊一樣,身體通常沒有特別感覺


吞藥後


吞藥 2 小時後可以開始吃東西

吞藥 7 日內盡量與他人保持 1 公尺距離,如廁後馬桶需沖水 2 次

3 個月內孕婦需避免哺乳,男性宜避孕 3-6 個月

6 個月內:避免懷孕。女性建議等放射碘治療,甲狀腺功能穩定後,才可備孕


放射碘的副作用


吞放射碘身體不會有太大感覺。

可能的副作用包含:口乾、味覺改變、噁心、嘔吐等,這些症狀通常很輕微。

可多喝水、服用清涼的飲料或咀嚼口香糖,減緩喉嚨的不適。

但是放射碘可能導致短暫甲狀腺亢進,因此治療前後需考慮服用抗甲狀腺藥物。


放射碘治療:藥物調整


放射碘治療前建議停用抗甲狀腺藥物至少三天,在放射碘治療後第四天開始恢復使用抗甲狀腺藥物。

有些醫師建議在停用抗甲狀腺藥物期間,改服鋰鹽與類固醇一週。請與醫師討論後,遵循醫囑用藥。

若有甲狀腺眼病變惡化的疑慮,在放射碘治療前後,可與醫師討論使用短期類固醇預防甲狀腺眼病變的惡化。


放射碘治療後


經過適當計算,放射碘治療後,甲狀腺功能約有三分之一在一年內會變成低落,需要永久補充甲狀腺素。建議無法耐受抗甲狀腺藥物的患者,考慮使用可以讓甲狀腺機能變成永久低落的放射碘劑量。

如果可以耐受抗甲狀腺藥物,但是疾病無法有效控制,可考慮使用較低的放射碘治療劑量,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可以在放射碘治療後一年,有效減少抗甲狀腺藥物的劑量。

另外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有機會停藥。

少數病友使用放射碘治療無效,此時可考慮再次接受放射碘治療,或接受手術治療。


特別感謝


新竹台大內分泌科范綱志主任與全體同仁提供衛教文章建議



參考資料


2016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yperthyroidism and Other Causes of Thyrotoxicosis. Thyroid. 2016 Oct;26(10):1343-1421.

2018 European Thyroid Association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Graves' Hyperthyroidism. Eur Thyroid J. 2018 Aug;7(4):167-186.

2022 European Thyroid Association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Graves' disease. Eur Thyroid J. 2022 Jan 1;11(1):e210073.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尋找最小的弟兄:居家醫療紀錄



竹林中出現一間三合院




從台大新竹醫院出發來到新竹縣新埔鎮,從大馬路彎進去,搖搖晃晃的走過一小段山坡路,在竹林中左彎右拐,樹叢背後隱約可見一棟棟傾圮的老房子隱匿其中。

山坡路某個大轉彎後,眼睛突然一亮,在一片菜園的後面矗立著一座頗有歲月的三合院,四周遺世而獨立。

車子在門口停下來了。

這是我第二次居家醫療所造訪的個案。


客家阿婆陪我逛菜園


在護理師更換管路的空檔,我跟著患者的老母親走出來透透氣,逛逛菜園,聽她介紹自己種的菜,聽她悠悠的講起這幾年來發生的事...

眼前是多麼的天寬地闊,人生的所有問題,似乎都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每次從醫院出來看診,都彷彿來到另外一個世界...


長輩來電的契機


居家醫療的念頭,起於今年 2 月 19 日。那天週末接到某位世交長輩來訊,電話中病況問不仔細,剛好人在附近,就直接去他家看看。

走進家裡看到 70 歲的老人,本身身體也不太好,努力照顧 90 多歲的老母親,細心照顧的模樣,令我非常感動。

我除了雙手沒有帶任何工具,連聽診器都沒有。就翻一翻眼皮、看一看、摸一摸,同時看看桌上吃的藥,就一般內科的知識大概解釋一下可能的原因和基本的建議。

突然想起大學時代參加醫療服務隊,我們去偏鄉義診家訪不也是這樣子嗎?


醫學生時代的熱情,我還記得嗎?



(2012 年 69 期社會醫療服務隊,攝於屏東縣滿州鄉)


那時候什麼也不懂,憑著一股熱情,傻傻的闖進別人家裡,真是懷念。

現在都是主治醫師了,為什麼不能去別人家裡看診呢?

當天晚上聯絡台大家醫科的學長張哲瑞,確認我參加家醫科居家醫療的可行性。就想出發了!


準備:請教洪德仁醫師



(2016 社區醫學結訓於北投文化基金會,最右為洪德仁醫師)


不過心裡想,我又不是家醫科醫師,住院醫師沒受過這方面的訓練,先去請教洪德仁醫師。

洪德仁醫師在我心目中很有份量。

當年不分科住院醫師 (PGY)有幸去洪醫師創辦的北投文化基金會學習。

洪醫師一個耳鼻喉科開業醫師,看病以外推動社區營造、保留北投舊火車站,自己做居家醫療,或是報紙媒體投書,做各種事情都勇往直前,充滿熱血。

很多年以前的那個月,他帶著我們一群 PGY 醫師們上山下海,被他的熱情感動。

其中居家醫療的部分我也是跟著洪醫師的腳步,進到患者家裡,聆聽病家的需要。

除了 facebook 或媒體上常常看到洪醫師,其實很久沒跟洪醫師聯絡了。

洪醫師聽到我要來很高興,跟以前一樣熱情。跟我分享居家醫療要注意的地方,離開前還送了一本他寫的關於居家醫療的書給我。

受到洪醫師的鼓舞,突然信心大增。


第一次觀摩:藍亦倉學長指導


首先拜訪新竹台大老醫科賴秀昀主任,主任很年輕,歡迎我的加入。安排我跟藍亦倉學長觀摩學習。

藍醫師是我竹中高一屆的學長,學霸級的人物,目前在新竹台大家醫科擔任主治醫師。


湊巧來到自己童年住的舊社區



那天是 3 月 24 日,我記得非常清楚,第一站前往訪視的病友住在明湖路,剛好在我舊家的社區,小時候每天經過的地方。離我舊家不到 30 公尺!

看著社區熟悉的景物,心中感慨萬千。沒想到離開這裡很多年後,竟然是穿著白袍、坐著醫療車回來看某位鄰居長輩。

可惜的是即使想回去家裡看看,家裡畢竟沒有人了。


新豐訪視一位百歲的阿婆


第二站在新豐訪視一位百歲阿婆。藍亦倉學長親自教我電腦、讀卡機等等如何設定和使用。

新豐是學長老家,跟百歲人瑞阿婆的家屬聊天,一聊才發現學長父母跟病人家都互相認識。

來到新豐,中午學長請我們到他家吃麵,還很巧的遇到他弟藍亦明,是我我新竹高中同班同學,目前是有名的 youtuber。


藍氏兄弟齊名


藍亦倉國中和高中考試一路都是竹苗區榜首,學測也是滿級分(印象中當年滿級分全國不到 100 人)。雖然個性內斂低調,從小威名遠播。

記得竹中高一暑期輔導,我第一天去學校,剛坐定位,班導師彭貴香老師就跟大家介紹藍亦明,說他是藍亦倉的弟弟。

藍亦明從小可能一直都是「藍亦倉的弟弟」,但現在已是台灣知名 youtuber。

藍亦倉說他這幾年開始會被問說:「藍亦明是不是你哥哥或弟弟


第二次觀摩:賴秀昀主任指導



結束了難忘的第一次居家醫療觀摩,想再觀摩幾次,持續累積經驗。

為了我賴秀昀主任特別調整醫訪的時間,讓我可以跟著主任學習。

第二次觀摩,更清楚狀況,賴主任居家醫訪很仔細,提醒我除了門診熟悉的開立藥物醫囑以外,居家醫療還要注意很多細節。

例如每日的蛋白質是否足夠、氣墊床的壓力設定、洗澡的地方怎麼樣、臥室到洗澡的動線,是否有台階、是否有無障礙設施等等,都要注意。

兩次居家觀摩,學到非常多以前看門診從來沒有注意過的事。


獨立行動出發



順利的兩次觀摩完,五月開始正式上路。坐著醫療車,穿梭在大街小巷,進入病人家裡。

那天來到新埔鎮山坡上的老舊三合院,從竹林鄉間小道,回程經過繁華的竹北再回到醫院,場景一下子又切換回到醫院。

回到醫院,仔細咀嚼那位客家阿婆的話,鄉下人有鄉下人的智慧,不得已中總是可以找出不得已的辦法...

進行居家醫療轉眼間已經半年多了,每次出來心裡都充滿無限感慨。


尋找伊的下落


回來新竹看診,看診前後,我其實一直留意尋找一個人的下落。

伊可能在走路,只是走路比較慢一點;伊可能坐在輪椅上,等著我跟伊一起看病。

在伊身體還比較好的時候,伊來看診會順便帶一盒 RT 蛋糕捲來病房門口,要我拿進去請同事吃...

醫療車從我舊家前門經過。我穿著白袍、拿著聽診器,很想搭一台時光機,再回去一次看看。

我很確信早個幾年回來,屋子裡會有人出來熱情的迎接我,屋子裡充滿熱鬧的聲音,就跟以前一樣。

在伊身體很好的時候...


行佇兄弟至微細的一个


回來新竹似乎晚了!然而我時常提醒自己,要努力去尋找最小的弟兄,因為每當我在尋找最小的弟兄,伊一直都與我同在。

轉來新竹敢若傷晚矣!但是我常常提醒家己,愛認真去揣上小 ê 兄弟。因為我那行伊佇兄弟至微細 ê 一个,伊就和我相佮作伙。

馬太福音 25 章 40 節


尋找最小的弟兄


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我常常忍不住回頭。

回頭雖然沒有伊的人影,來來去去的,依舊是伊的聲音。

林均賢 2022 年 11月 26 日 筆




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望你早歸

作者:林均賢 醫師




糖友應該施打的四種疫苗


今天很高興參加新竹台大糖友會的活動,最後跟大家分享糖友應該施打的四種疫苗。

分別是新冠武漢肺炎疫苗、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以及帶狀皰疹疫苗,也更新一下最新的疫苗資訊。


糖尿病確診後死亡率較高


在門診病人沒有一個個仔細詢問病友是否施打疫苗,但是疫苗對預防疾病非常重要,尤其我們糖尿病友免疫功能較低,感染到肺炎等產生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都比一般人高很多。

除了帶狀皰疹疫苗以外,新冠武漢、流感疫苗都可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長者也可公費施打一劑。


沒有打公費疫苗很可惜


因為不知道訊息或是擔心有副作用,讓大批購買的疫苗過期、白白浪費,而沒有讓需要的台灣國民,增強各種傳染病的保護力,實在非常可惜。

關於加強施打疫苗這部分,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重要、也值得去推廣的事。醫生跟病人,我們都要一起努力。


醫生和病人一起努力


雖然門診時間有限,還是希望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裡,對病人做更多有幫助的事。

想想其實人生本來就很有限,要珍惜每個遇見的人。每個願意走進我診間的人,我都應該盡我的能力,好好幫助他們。


故鄉的呼喚


上禮拜幾次在醫院關燈前,用洪荒之力看到90幾號。自從備受大家敬愛的學長-病房主任許醫師被挖角後,下周新竹門診已經掛到105號。

雖然我喜歡看病,不過主任:「新竹這裡有您感情最好的工作夥伴、有您親手照顧的病人、還有您今生今世最愛的家人,您有感受到新竹的風,每天的呼喚嗎?」


學長當時欲轉來?


「我最敬愛的學長,您何時要回來呢?」

「我上敬愛的學長,你當時欲轉來呢?」

腦海中響起一首台語經典老歌:望你早歸(Bāng Lí Tsá Kui)。

2022年11月19日為之記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肝炎聖戰:廖運範院士(重讀六年前的日記)

作者:林均賢 醫師




今天在新竹國賓飯店遇到中研院廖運範院士。

我從小對廖院士就非常欽佩與仰慕。把握機會上前自我介紹,說我是他竹中小學弟,大學也常常讀他當代醫學的文章...。

廖院士跟我講新竹高中,宋瑞樓、陳定信,講膽固醇、講肝炎,侃侃而談,完全沒有架子。

把握機會合照一張。阿賢生平很少去跟大人物合照,這應該是第一次。

我想起當年不分科住院醫師在腸胃科病房輪訓的時候,恰好看到肝炎聖戰這本書,被書裡的人物所感動。

當時日記裡寫下一些心得,找出來節錄如下。


肝炎聖戰:讀後感


肝炎聖戰這本書,訪問了宋瑞樓、陳定信、廖運範、張美惠教授等人研究肝炎的生涯歷程。

最動人的部分是三十年前台灣新生兒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阻斷了母子垂直感染,讓台灣年輕一代人肝炎、肝癌發生率全面大幅下降。

這是第一個在世界上大規模用疫苗來降低癌症發生的成功事蹟,堪稱是世界第一。

這個故事裡面多少前輩們的努力,讀來令人萬分敬佩。

我現在在腸胃科病房,每天看到的幾乎都是肝硬化、肝癌末期的病人,讀這本書真是心有戚戚焉。

遙想宋瑞樓教授在數十年前,看到病房滿滿肝硬化的病人卻束手無策,決心要徹底了解肝病的成因,數十年如一日。

假日讀完這本書,讓我這個醫學院畢業一年,沒什麼學問的年輕醫師,受到不少啟示與感動。


讀後感附註


書中得知榮總致德樓原來是美國海軍第二研究所,台美斷交後改建而成。

宋瑞樓和廖運範院士都是新竹中學學長,書中還特別放了一張廖運範高中時在竹中操場與劍道館的照片,令人懷念。

新竹高中以升學率而言,當然今非昔比。但是全台灣唯一一座諾貝爾獎牌就放在大門旁,每次有同學朋友來新竹,都要順便過去看一下。

算一算自己其實很少回新竹,在台北已經要邁入第十年了。

懷寧街一年、醫學系七年、不分科醫師一年、內科住院醫師五年,我人生最青春的時光,都將在台北度過。

想過得更精彩、想要不虛此生。

2016 年 7 月 16 日於台北


本日心得


再次翻開六年多前的日記。新竹,我已經回來了。但是物換星移,無限感慨。

當年一心一意要去台大,現在的想法跟以前又不太一樣了。

親眼看過太多太多的死亡,知道生命是短暫的,就要更努力讓生命活得有價值。

努力關心病人、努力關心孕育我們的這塊土地:台灣。

2022 年 11 月 17 日於新竹





2022年11月12日 星期六

糖尿病:各大類食物介紹

整理:林均賢 醫師

指導:新竹台大 新陳代謝內分泌科 / 新竹台大 營養室



(圖片出自衛服部國民健康署:107 年每日飲食指南)

————————————


以下三類食物吃了血糖會上升,分別是全榖雜糧類、水果和奶類。


全穀雜糧類


飯、麵、包子、饅頭、吐司、麥片、芋頭、番薯
紅豆、綠豆、皇帝豆、薏仁、玉米、南瓜、山藥


水果


一天不超過兩份水果,請參考營養室食物代換表


奶類


每日可以攝取一杯 240 毫升的牛奶或 200 毫升的無糖優酪乳。

————————————


以下兩類食物吃了血糖不太會上升,分別是蛋白質和蔬菜類


蛋白質


多攝取優質蛋白質

口訣:豆 > 魚 > 蛋 > 肉(豆類吃最多、肥肉吃最少)。

植物性蛋白質

黃豆製品例如豆腐、豆漿等。

動物性蛋白質

每天 1-2 顆水煮蛋,牛奶可選擇低脂鮮乳。

白肉(魚肉或雞肉)相對紅肉(豬肉或牛肉)的膽固醇含量較低。


蔬菜


吃菜配飯,每餐都要有 2-3 份的疏菜。

————————————


林均賢醫師建議飲食順序


咱台灣人古早講:「食飯配菜」,但是咱若有糖分的問題,這馬開始改做「食菜配飯」。

先吃青菜和蛋白質,最後再吃飯,血糖會比較穩定。

如果飯後血糖測起來太高,請減少全榖雜糧類、水果和奶類,考慮多增加蔬菜和蛋白質。

林均賢醫師祝大家身體健康平安。




糖尿病:七個正確的飲食觀念

整理:林均賢 醫師

指導:新竹台大 新陳代謝內分泌科 / 新竹台大 營養室




1. 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六大類包含全榖雜糧、水果、奶類、豆魚蛋肉、蔬菜、油脂與堅果種子。

均衡營養,不可挑食。


2. 每餐醣類的分量固定


每餐定時定量,固定醣類份量。

主要造成血糖上升的是全榖雜糧、水果、奶類,還有各種甜點。


3. 調整食物的烹調方式


建議:清蒸、清燉、水煮、涼拌。

避免:糖醋、蜜汁等含糖烹調方式,也避免炒、煎、高溫油炸。


4. 多攝取高纖維質食物


蔬菜中纖維質含量高,且含醣少,較不會影響血糖。

全穀雜糧與水果雖然富含纖維質,但含醣量高,需計算醣類份量。


5. 減少甜食與含糖飲料


少吃甜食,偶爾有吃甜食需計算在含醣食物內做代換。

若要喝飲料,一定要選擇無糖飲料。


6. 戒酒或避免飲酒過度


男性每天最多 2 罐,女生最多 1 罐(350 毫升)的啤酒。

若喝酒易臉紅有酒精不耐症(占台灣人近一半),則不建議飲酒。


7. 維持理想體重與腰圍


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 身高的平方(公尺),建議 18.5 - 24。

男性腰圍 < 90 公分 (35英吋),女性腰圍 < 80公分 (31英吋)。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林逸民醫師演講:眼科醫師生涯和社會服務

作者:林均賢 醫師


「最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需要用心去感受。」

今天下診後,去新竹國賓飯店聆聽宜蘭羅東五福診所林逸民醫師的演講。題目是:眼科醫師生涯和社會服務。

說起陳五福醫師,最早知道他的事蹟是在醫學生的時候。

那時醫療典範課程,蔡尚穎主任介紹陳五福眼科醫師,他相當仰慕史懷哲博士,跟他通信結為好友。史懷哲博士勉勵他不用到非洲,在故鄉台灣就能做出奉獻。

陳五福醫師想:「我除了看診還可以為病人做什麼呢?」

陳醫師看診發現有很多盲人,視力無法恢復,導致生活相當艱困。在當年的台灣社會,盲人要生活自理都已相當困難,遑論工作。

陳醫師轉念,雖然盲人的視力無法恢復,但我能不能幫助他們回到社會呢?

陳五福醫師在家鄉買地,成立慕光盲人習藝所,從生活適應訓練到職業訓練,一步步讓盲人能夠自立,兩年的訓練完全不收費,不只在幾十年前的台灣,放在今天都是了不起的義舉。

很多盲人有了一技之長,建立了自信,可以在社會上立足,甚至有很傑出的表現。

故事沒有結束。幾十年後,五福診所和慕光盲人重建中心仍然在積極運作。

林逸民醫師是陳五福醫師的女婿(囝婿kiánn-sài),在美國眼科執業聲譽卓著,陳醫師生病後,回台灣接手診所和慕光盲人重建中心。

隨著時代的進步,慕光中心的內容也與時俱進,從點字到教導盲人使用電腦、手機、平板,使用各種新式的運動健身器材等等。

陳五福醫師逝世多年,然而幾十年後,五福診所和慕光重建中心仍然在積極運作,在羅東繼續造福無數的視障患者。

數十年來,醫病關係與醫療行為不斷在改變,然而醫療的價值並沒有改變。陳五福醫師、林逸民醫師關懷弱勢,持續幫助視障病友,發揮了醫療最崇高的價值。

在我看來,他們尋找最小的弟兄,將心血努力在他們身上。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到最大的價值。

兩年前我回來故鄉新竹看診,我也常常在想:「我還能幫病人多做些什麼?」

看診時努力尋找最小的弟兄、努力幫病人多做些什麼,這是我對自己的承諾。

2022年11月11日為之記




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

陳素真老師:用心感受最美的東西

作者:林均賢 醫師




陳素真老師是我新竹高中的美術老師,也是個旅遊和美食家。

記得當年上課時常常用投影機放出國玩的照片,開頭都是:我女兒怎樣怎樣...。

講到龐畢度或某某主義,就放全家去法國玩的照片,上課內容坦白說其實都忘了,各國的照片還記得一些。

一晃眼近20年過去,那天在潘國正大學長的臉書上偶遇陳素真老師,我立刻加老師好友,開啟了往後固定收看老師現做的美食日誌。




今天是紅豆牛奶麵包、明天是蔓越莓塔、後天是蛋黃酥,每隔一陣子都會研發出新的食物。

老師的心很年輕!活在每個當下,食材都用法國奶油、有雞蛋,健康又美味。

那天陳素真老師傳訊息給我,約好上午在新竹中學拿剛做好的紅豆牛奶麵包和蘋果蛋糕給我。我下午才門診,上午有空,馬上答應了。

回去一趟東山街上的竹中,見到老師很高興,拿了一大袋麵包和蛋糕回家,還得到一本最近辦畫展出的畫冊。




回新竹這兩年,好像都是老師送東西給我,一開始有點不好意思,後來就習慣了。

想想真正做教育好像就是這樣,本來就不求回報。

我在醫院裡也要努力當這樣的老師,用心教導我們台大的住院醫師。

看病其實也是如此,盡力為病人著想。熱愛工作、不求回報,就可以活得單純且滿足。

雖然陳老師只教我一兩年的美術,卻讓我深刻了解到,美學不只是在課堂上,更要應用在生活中,成為一種生活的態度與品味。

因為最美的東西,肉眼其實是看不到的,要用心去感受。

上蓋重要的物件,用目睭是看袂著的,愛用心( iōng-sim)來感受(kám-siū)。

2022年11月10日為之記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限制掛號,不得已的決定

作者:林均賢 醫師

每天看完診,我常常會想:「我到底有沒有關心我的病人?」 沒有人知道,只有自己知道,這純粹是良心的問題。 前一天努力一整晚,抽血報告看完了、治療計畫寫好了、病歷通通整理好了,隔天上午的診看到下午換診間繼續看,下午的診要看到晚上...。 提早開診、延後關診,預做功課,但是病人似乎怎麼看都看不完,新竹(經國路)的護理師跟我說,兩個月後的門診有些已經掛到 100 多號了。 雖然我覺得身為醫生不應該拒絕病人,也不可以隨便停診,這是對病人基本的承諾。 但是我最近做了一個決定:掛號最多 100 號或某個上限,就會請助理停止掛號。 因為我發現再怎麼調整,人都有物理上的極限。超過負荷人的專注力和判斷力都會下降,對醫生跟病人都不好。護理師也要吃飯,一直加班也不是辦法。 有病人跟我說他實在等太久,我以前都會跟病人道歉,然後努力加快看診速度。 現在我稍稍改變作法,如果是比較大的問題我會推薦比我厲害的學長;如果是比較小的問題我會推薦他去不錯的診所,並且保證有問題再來找我,我一定都在。 我想了很久做了上述的決定,希望病人能夠體諒。 雖然我沒有顯赫的學經歷、各種聰明才智不如人之處太多。

但是我希望可以關心病人,盡一切努力為他們著想,這是我對自己也是對病人的承諾。
我會繼續努力下去。 2022 年 11 月 1 日為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