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均賢醫師: 竹中往事 WFU
顯示具有 竹中往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竹中往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偶遇新竹高中彭瀧森老師


作者:林均賢醫師




竹中彭瀧森老師


下午在診所處理一些事情,結束後在掛號櫃台看見彭瀧森老師帶家人來看感冒,正要離開。

老師看到我非常高興!

過了20年,老師從新竹高中早早退休了,但是外表看起來沒有明顯的變化。


日落十八尖山


記得老師以前擔任新竹中學學務主任的時候,總是叮嚀同學很多事,可以從辛志平校長或是日本時代開始談起,內容有點忘記了,大概就是要發揚竹中精神之類的。

雖然言者諄諄,感覺大家都沒有特別在意。

當年學校這群老師,尤其是竹中校友,對學校都有特別的使命感,言談中卻也充滿日落十八尖山的無奈。

老師看到我很高興,我跟他說我現在在學客家話,他跟我說一些竹中往事,我們聊了一下才離開。


陶淵明:詩中的女兒


其實老師當年最有名的不是學務主任說了什麼話,而是名字從陶淵明的詩句中得來,他那位多才多藝、到處轟動的女兒。

我跟她是東園國小同班同學,她當年是校園小記者,除了同班一起上課,中午午休都會聽到她在廣播室廣播新聞。


下課擠滿一群人


她心地善良、朋友眾多,下課身邊都會擠滿一群人。我小時候不講話,旁邊沒什麼人,互動並不是特別多。不過印象中她小小年紀,對人親切有禮,會注意去關心每個人,因此老師同學都很喜歡她。

算一算國小畢業之後20多年,竟然再也沒有遇見了,卻常常聽到她的消息。高中的時候,有一次大家聽說我是她國小同學,竟然全部湊過來大聲:「哦~~~」

她台大外文系畢業後去了美國耶魯大學,在美國當了助理教授。彭瀧森老師在診所掛號櫃台前當場給我看了很多他寶貝孫子的照片,非常非常得意!


心遠地自偏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發揮良善的力量


回來新竹這幾年,遇見很多人,喚起許多塵封已久的回憶。

我想起我另一位東園國小同學,後來在新竹高中不同班,前年他告知我父親重病,我們再次遇見時,是在醫院的病房。

回想起來,雖然我從小都不太跟人講話,自己看自己的書,但是大家都對我不錯,也對我很信任。

如今自己工作上已經站穩腳步,應該多去幫助別人,發揮良善的力量,成為別人的祝福。

2024年10月27日為之記。


新竹高中的回憶



2023年11月12日 星期日

文藝復興大師:把一招練成絕招!


心得整理:林均賢醫師




20 年前,在新竹高中輔導室第一次遇到安慎診所鄭集鴻醫師,協助我們升大學面試。

印象中的鄭醫師一直是個文質彬彬的人。

幾年前鄭集鴻醫師送我一本書:「把一招練成絕招,向文藝復興大師學管理。」

最近又把這本書拿出來複習一次,受到很多啟發,整理心得與重點如下。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貫串全書的八個字:「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一是:「專心做好一件事,不斷創新成長,把一招練成絕招。」

精是:「在每個選擇中守護初衷,讓初衷提升每個選擇的力量。」

中是:「在過程中不斷的修正與保持平衡。」

筆記:我的就是我的病人,當醫師認真看病,一生專心做好一件事。


向喬托學精「深」


1325法的運用。

1:聚焦於一個關鍵財務數字或比率。

3:營運(韓信)、投資(張良)、融資(蕭何)。

2:知己知彼。

5:道(目標使命)、天(市場趨勢)、地(市場地位)、將(人才團隊)、法(典章制度)。

筆記:有使命感,用畢生功夫鑽研糖尿病與甲狀腺,力求精「深」。


看事情看得深


1. 由競爭對手角度看事情:把餅做大,不搶別人的病人,創造合作機會。

2. 由顧客角度看事情:是否專業?是否親切?是否便利?是否時時刻刻都仔細為病人著想?

3. 由老闆角度看事情:注意持盈保泰,營運模式能否永續?

筆記:除了為病人著想以外,看事情還要更深入與全面。


向達文西學精「微」


精微的力量來自使命感。

為顧客創造價值的流程中,切割出九個細微項目,每個項目都做到比競爭對手好上兩倍,累積起來會造成 512 倍壓倒性的優勢。

以鼎泰豐九項品牌優勢中的「提供良好一致性的品質和服務」一項而言就有:

肉質鮮美、麵皮厚薄適中、茶比較香、醋酸而不嗆、薑絲切的細緻、服務親切有活力、上菜速度快、廁所清潔、找錢用新鈔等,遠超對手數倍的優勢。

筆記:除了耐心、喜歡寫文章以外,我是否有其他優勢可以發揮?有哪些缺點需要補強?


精「微」的輔助因素


有精深才有精微。

資源需要聚焦。

需長期耕耘。

微差創新:非破壞式創新,但是累積起來的力量相當巨大。

筆記:注意各種細節,不斷耕耘,就會累積自己長期的優勢,反之亦然。


向米開朗基羅學精「壯」


要有硬裡子。隱形幕僚:長期、間接、無形。

資訊部門的重要。

醫療誠品模式。

頂尖藝術家的對決:要有強烈贏的企圖心。

筆記:創造一個真誠、友善的環境,可以成為長期的文化資本。


大衛像的啟示


1. 凝視競爭對手。

2. 深思所以無懼。

3. 善用工具執行帶勁:彈弓與石頭。

4. 發揮優點、防禦弱點:隱藏大理石的裂痕。

筆記:仔細分析巨人哥利亞貌似強大也有不少弱點,例如體態笨重只能近戰;大衛個頭小,沒有重裝備,卻有很多優勢,例如組織小靈活,有可以長距離攻擊的石頭。

還有高昂的士氣:受到萬君之王的祝福。

人生盡力發揮自己的優點,毋需害怕!


向拉斐爾學精「密」


精密之道的基礎是協同合作。

修練「協同合作」的核心能耐:The One.

1. 先健全成熟事業得績效制度。

2. 先求改變行為,後求取得績效。

3. 建立部門立場衝突的處理機制與獎勵協同合作行為。

筆記:建立有共同想法與目標的團隊,才能上下一心。


向伽利略學精「準」


所有活動建立在可被衡量的基礎,把經營管理活動變成可衡量對象的實證工具:會計學。

經理人擬定不同策略,面對外在環境例如景氣循環的干擾下,觀察會計數字加上推論,檢視商業模式的良窳成敗。過程類似科學的實驗設計。

筆記:看人可以根據感覺,做事需根據科學的方法與科學的態度。


預測不準怎麼辦?


在已知環境中,重複得到預期結果,表示預測精準。

出現未達預期的結果,須有勇氣丟棄舊的預測模型,建立一套新的策略與想法。

筆記:地心說預測不準,提出日心說。日新月新,勇敢走在最前面,毋須害怕別人的眼光。


「非」的力量


「非」是一種破壞舊事物,創造新秩序的動能。

不能「非」就等死:切忌一窩蜂的互相模仿。

馬背上無法治天下:勇於「非」老闆的陸賈。

避免左右呼萬歲:荊軻刺秦王,精銳侍衛不敢動彈的紀律,可以讓秦王稱霸,也是秦帝國垮台的原因。

筆記:訓練持續自我否定,同時要培養樂於接受批評的肚量。


打造美麗之心 


「人生是一連串鍛鍊美麗之心的自我抉擇歷程。」

「企業的規模取決於經營者的器量。」

「經營者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哲學與思想。」日本京瓷創辦人稻盛和夫。

筆記:終身學習,努力打造一個美麗的世界,也是我的夢想


回顧歷史,找出未來的方向


企業與人一樣,最難模仿的是文化,文化有其獨特性,也會帶來競爭力。

找回公司的獨特性的方法是回顧公司的歷史,也就是問:

「公司的願景是什麼?」

「什麼樣的產品和顧客造就了公司?」

「創業時的策略是否依然可行?」

「過去的定位是否適合現在的技術與實務?」

筆記:回顧自己行醫的初衷,透過連結過去,找出未來的方向。


王道經營學


作者劉順仁先生是新竹人,台大會計系的教授,和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多年來推廣王道經營會計學。

他們認為事物除了「有形」、「直接」與「現在」的顯性價值以外,還要衡量的「無形」、「間接」、「未來」的價值,這樣看待事情才比較全面。

筆記:人生很多東西,像親情友情無法計算;看病帶來的成就感,與病人累積的友誼等等也無法計算,卻是每天可以快樂工作,堅持下去的理由


王道的定義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王:天下所歸往也。

筆記:病人快樂來看診、員工快樂來上班,持盈保泰、近悅遠來,王道也。


王道「醫療」經營學


看糖尿病的醫師,在營運上的表現跟其他醫師比起來可能差強人意。

不過把糖尿病看好,可以減少心肌梗塞、中風、腎衰竭需要洗腎等問題。

健康變好了,不用住院、不用請假,家人不會疲於奔命,家和萬事興。

據統計台灣國內有 10 % 以上的糖尿病友。我們醫師若把每個糖尿病友的血糖控制好,挽救的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個家庭,與整體的社會與國家。

有健康的國人,我們國力就會大幅提升。

筆記:醫療是利他主義,發揮利他共好的精神,就是王道的精神。


阿賢醫師讀後感


這幾年心境是大不同了。

我愈來愈深信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有不同的恩賜與任務。

有使命感的人,不會拿世俗的標準隨便將自己與別人比,而感到高興或難過。

有使命感的人,應該衡量自己擁有的各種天賦,是否每一天都盡其所能,把各種天賦努力發揮到極致?


我的天賦是什麼?


這幾年我慢慢發現,我對病人有耐心,容易跟病人交朋友,是我的天賦。

耐心不是一天培養出來的,很可能來自我多年來的興趣:寫日記。

我平常寫寫日記,記錄生活上的事。乍看沒什麼用處,但是寫了很多很多年。


日記變成衛教文


幾年前開始偶爾把日記的觀點整理一下,跟別人分享,發現日記可以交朋友。

兩年前開始把寫日記改寫成糖尿病和甲狀腺的衛教文。發現病人有興趣,有些會跟我回饋。

寫日記可以培養耐心、培養觀察力,可以產出糖尿病或甲狀腺的衛教文章,跟病人交朋友。

寫日記讓我可以一年 365 天,文章讓需要的人瀏覽,也可以跟病人即時互動,發揮強大的力量。


把恩賜發揮到極致


既然上帝給我「耐心」這項恩賜,我就要盡其所能,把這項恩賜努力發揮到極致。

還要帶領一個團隊,一起幫助病人,建立可以永續經營、屬於彼此的美麗之心。

精深、精微、精壯、精細、精準。

向喬托、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伽利略致敬。


成為別人的祝福


當醫生要有使命感。三十多年來,我一路在祝福中成長,我深信只要我繼續勤奮努力、仔細為病人著想,我也會成為別人的祝福。

這會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人生新目標:經營好診所



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18歲夏天的 Cefiro


作者:林均賢醫師



(圖片出處 123RF:同型車款)


竹中同學陳媽來電


晚上新竹高中同學陳的媽媽來電,講了半小時。

隔天早上夫婦倆要來醫院看診,我請他們也來給我看一下。

近 20 年不見,夫婦容貌自然是衰老了,但一眼就能認得。


陳媽很有氣質、陳爸我也認識


陳媽是很有氣質的國文老師,退休後在學校當志工,與我母親熟識。

陳爸我也認識,近 20 年前他開一台 Cefiro 的老車,載我跟陳去台北儒林重考。


陳與我是難兄難弟


陳與我是難兄難弟,重考班都坐在後排,成績都不怎麼樣。好在都僥倖考上醫學院,從此各奔南北。

(註:應屆成績已經考上醫學系甚至國立大學醫學系,要重考台大醫學系的才能坐最前排。

重考班依分數劃位,座位愈後表示分數愈差,想坐前面須補差價!班主任還不一定允許)

10 年前去台中時,和陳特別碰一次面,後來同學會沒遇上,一轉眼 10 年就過去了。


珍惜醫師這份工作


或許是一年重考、七年醫學院、五年內科住院醫師,每個過程幾乎都在生存線上奮鬥,很少感到快樂與絲毫成就。

現在主治醫師值班半夜還要起來插管,隔天繼續上班看門診...。

因此到現在,我每天醒來,都很珍惜可以繼續當醫師這份工作。

多少失去的青春?實在得來不易哪!


18歲夏天,陳爸載我去台北


看到陳的爸媽,又想起 18 歲那年夏天,陳爸開車載我去台北...

那天,聽著陳與陳爸在車內抬槓,我看著車窗外,非常複雜的心情。

事隔多年,當我一眼看到陳爸坐在輪椅上,當年那股強烈的感受,竟又一湧而上。增加的是這些年來對生命的一些理解與慈悲。

我們簡單說了些話才道別。


我是這裡的人


新竹是個充滿回憶的地方,每次看診遇到認識的各個親朋好友長輩,常常掉入二三十年前的回憶。

每次看到他們的眼神,都彷彿在提醒我:「我不是外人,我一直是這裡的人。」


人生旅途受到的祝福


新竹不管好或是不好,它都是我的故鄉。

我除了要珍惜,更應該在這塊土地上好好付出與努力。

因為不只多年前的夏天,有人開車載我一程。

我人生從新竹開始的旅途,一路上都受到許多的祝福。


2023 年 6 月 26 日為之記


新竹高中的回憶



2023年3月2日 星期四

我的竹中體育老師:葉日煌


作者:林均賢 醫師




前陣子看診,遇到高中時的體育老師。近 20 年不見,葉老師仍然全身肌肉、體格壯碩。


老師看不出年紀


因為甲狀腺結節來檢查,檢查後發現全部正常,老師非常高興,回診時合照一張紀念。

老師平常都在運動、打網球,古銅色肌膚、全身肌肉,看不出年紀。一起打球的學生都非常優秀,有一位最近去埃及參加職業網球比賽,獲得亞軍。


竹中運動風氣盛


新竹高中運動風氣很盛行,每次經過宿舍旁的網球場,人都很多。

當年下課大家常會去摸一下籃球,放學也經常會看到哲學家史作檉老師在跟學生三對三鬥牛。看一個阿伯在球場跟小伙子拼命,大家也都見怪不怪。


越野賽跑的啟示


竹中每年都要參加十八尖山越野賽跑(我們簡稱跑山),視為體育成績的一部分。5.6 公里的山坡路,賽前大家都在拼命練習。

我記得高一年那年跑山五百多名、高二跑三百多名,高三畢業那年進步到兩百多名。

雖然沒有跑很快,但是當年的越野賽跑,回想起來給我很多啟示。


速度要自己掌握


首先,每個人的體能條件不同,速度要自己掌握。

如果一開始就跟著楊哲、楊智凱(我們班兩個飛毛腿,其中一位還是扁皮足)衝出去,後面路程馬上無以為繼。


肌肉需要鍛鍊,意志力亦然


其次,路上很多陡坡,坡度都不太一樣,每次很喘很累停下來休息走一段再跑,會發現怎麼努力追趕,距離都會大幅落後。

所以之後我決定不管再怎麼累、跑步速度可以放再怎麼慢,就是不要停!

做任何運動,第一步都需要了解自己的體能狀況。跑步除了臀腿的肌耐力、核心肌群的穩定度以及心肺功能等物理上的因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叫做意志力。

肌肉需要鍛鍊,意志力亦然。


先了解自己再做決定


不只運動,人生做任何重要的事情前,我認為都需要充分了解自己、做好充分準備。

高中三年,經過三次的越野賽跑。印象中不論快或慢,幾乎全校所有學生也都有跑完越野賽跑。甚至很多老師也都會陪我們跑。


不想走完不啟程


「不想走完不啟程」,既然決定要啟程,就一定要堅持到底,用運動家的精神,完成我們短暫又極其有限的一生。

門診看到竹中的體育老師,又想起新竹高中給我的啟示。

2023 年 3 月 2 日為之記

註:不想走完不啟程,為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已故新竹中學校友黃崑巖先生(1933-2012)推廣的名言。

Go all the way, or don't go at all.


新竹高中相關文章列表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一場婚宴:三代的交情

作者:林均賢醫師

參加一場小型跨國婚宴,場面相當溫馨。

雙方父母都是亞洲人,在美國工作生活,因此新郎新娘都在美國出生長大,在美國因就讀同所大學互相認識而結婚。

主婚人與來賓致詞使用台語、華語、客語、英語、日語各種語言,現場賓客也都懂部分語言,司儀不時以華語、英語即時翻譯,語言切換相當流利。

來自美國的來賓致詞提及:他本人父母分別有歐洲數國與亞洲血統,因為美國是移民社會,優秀的移民讓美國不斷成長,成就婚姻...。

想想咱台灣其實也是移民社會,平埔族、高山族,漢人、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各國人在不同時間其實都在台灣留下不等的腳印。

雖然我們對前途的看法不同,即使同一個家庭裡也充滿對立的聲音,但是只要我們認同台灣,我相信多元與包容讓我們可以跟美國一樣愈來愈強大。

這是我今天參加這場婚宴深刻體會到的第一件事。

我體會到第二件事,是因為剛好同桌跟幾位董事長、副董們吃飯,其中之一表示:他其實很樂意舉辦員工健康促進活動,因為員工更健康,生產力可以提高。

但是很可惜沒有一個簡單的數據報表可以呈現差異。董事長希望能進一步用大數據建立員工的健康指標,當作考核的依據...。

在場有關的教授表示沒那麼容易,執行上會面臨科技、法律與隱私上的困難等等...,現場討論相當熱烈。

阿賢平常的工作是看診,興趣也是看診,看診對象以市井小民與中產階級居多,大老闆想的果然不一樣!

宴席上我再次想起 20 年前新竹高中的歷史課,趙淑慧老師在圖書館播放卓別林的摩登時代:

「一大群工人為了生產產品,不斷執行重複的工作,老闆用電傳螢幕監督大家不得偷懶!」非常諷刺又令人同情的電影。

員工是公司、社會的生產力來源,但人還是人,除了生命徵象與各種健康指標,還有思想、有感情,我相信都不是大數據可以輕易蒐集、呈現或分析的。

從小醫學院的老師都說:「病人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我深有同感,其實社會更是。

受益於院長、主任的大力提攜,回新竹擔任主治醫師後,快速累積大量的臨床經驗。看診站穩腳步較有餘裕後,抬起頭看看這個社會,開始接受社會教育的洗禮,過程充滿新奇與震驚。

希望自己對新事物永遠保持好奇心;對不同人,不論財富與階級的高低,要永遠行公義,保持謙卑與憐憫。

新郎的阿公,多年前致贈我阿公一條領帶,紀念關於二次世界大戰台灣一群學徒,在異地奮鬥求生,戰爭中生死流離,透過各種方法輾轉回台後,再次重逢的故事。

我阿公逝世前鄭重的把領帶轉交給我,如今我每天都繫著這條領帶看門診,他的精神就彷彿一直與我同在。

婚禮我也繫著這條領帶,走去主桌找他的主人:新郎的阿公 90 多歲了,和阿嬤兩人身體都還算硬朗。

祝福新郎新娘百年好合,一轉眼就是三代的交情。

2022 年 12 月 20 日 林均賢敬筆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竹中,我的日記文學夢


作者:林均賢醫師




搶便當以外


那天是新竹中學百年校慶慶祝大會,我在醫院值班,不禁想起許多往事。

上課抄筆記、下課搶便當,竹中的日子總是平淡中有驚喜。

關於「搶便當」曾投稿過一篇文章到百年校慶專刊為紀念。


人生可以就好


高中一路受到升學主義的壓迫,大學休學又重考了一年,用盡洪荒之力,勉強考上一所吳興街菜市場旁的私立醫學院。

我有個堂哥大我很多歲,從小品學兼優, 一路到建中都是第一名,家族對他寄予厚望,但是差零點幾分沒考上台大,就讀陽明醫學院,大家不無遺憾。

相反的我考上北醫就已經很高興了,完成了人生最高的學術成就。

人生可以就好,不用太完美,這是我十八歲體會到的一件事。


人生的轉折:國語文競賽


從小喜歡讀課外書,對文學與歷史最有興趣,每次都要很努力把考試範圍搞定之後,才有時間讀自己喜歡的書,常不知不覺到深夜。

高二那年報名校內作文比賽,後來一路參加新竹市和全國的語文競賽,是我人生最大的轉折。

那時不懂寫作,遇到題目就把腦海中的食材湊合一下,才發現我除了喜歡閱讀,也可以嘗試把閱讀的內容煮一煮,加油添醋或是調整擺盤,端出一盤自己的菜。

不管好不好吃,這盤就是我的菜。


寫作是自由的,沒有標準答案


寫作是自由的,跳脫了單選題、複選題,沒有標準答案。每一篇內容、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獨一無二,屬於自己,對十六歲渴望自由的人充滿吸引力。心中也開始產生一個屬於自己的文學夢。

除了閱讀,寫作好像也很有趣!這是我人生體會到的第二件事。

也許是常常比賽,從來沒發表任何散文或小說的我,高中畢業竟然榮獲文藝獎。




大學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大學時代擴展了很多人生的視野,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養成了每天寫日記的習慣。

在醫學院記錄學校的事、在醫院紀錄醫院的事,寫在紙上、寫在電腦、寫在手機,寫在各種可以寫的地方。

不論在吃飯、在搭電梯、在晨會、在科會、在手術室等開刀,只要有空就寫一些,直到今天日記都沒有停止。

竹中學長潘國正先生說:「事情沒有記錄就等於沒有發生。」

只要我繼續寫日記,繼續紀錄生活,就表示竹中十六歲那位熱愛文學的靈魂,仍然活著。


寫日記是一件孤獨的事,不要讓人知道


寫日記是一件孤獨的事,首先必須要沒朋友,朋友很多根本沒空寫,第二是盡量不要讓別人知道。

每逢三五好友高談闊論,我坐在旁邊靜靜地聽,聊天結束後,朋友問我看法,我低聲說:「你被我寫進今天的日記了!」對方總是出現驚恐的表情!

後來我都改口:「你講得很好~」或用台語簡單講:「你講 leh 袂䆀(bē-bái)~」朋友就滿意了。


被迫產生的讀者


除了寫日記,回新竹開始看診以後,只要三分鐘跟病人講不清楚的事,回家後我就努力寫成衛教文章,下次回診拿給病人看,強迫閱讀!產生第一批強迫產生的讀者,內心非常得意。

雖然不知道病人是否認真讀?衛教文章愈寫愈多,寫了一大堆,自得其樂。

說來慚愧,醫學是很困難的東西,從小到大我吃過它太多苦頭,平常敬而遠之。對醫學開始產生一點興趣,竟然已經是三十多歲以後的事了。


文學可以包容一切


但是文學一直是我的朋友。

透過文學,幫助我體會人性、產生同理,拉近與病人之間的關係;透過文學,幫助我理解醫學,體會醫學的奧秘,熱愛內科醫師這份工作。

不論春風得意或遭遇各種困境,文學總是接納我、給我各種直接或間接的啟發,成為屢敗屢戰、不時奮起之力量。


文學來自生活


文學不用很高明,也可以很通俗,不只限於純文學或大眾小說。

我認為只要透過文字來傳達思想、表達情感或發揮想像的作品,通通都是文學的一種。不論人生中的各種圓滿與殘缺,只要願意相信,文學都可以包容一切。

直到今天,我都沒有停止我的文學夢。

我的文學夢,來自美哉吾校、矗立於東山街上,屬於永遠的十六歲,永遠青春多愁、內心又不時騷動的母校:新竹高中。


誠慧健毅


誠:寫作需對自己誠實;
慧:文學啟發人的智慧。
健:下筆就會愈寫愈健;
毅:寫日記要恆心毅力。


後記


吾妻看我每天一堆流水帳,多年來一直為了是不是嫁給一台日記製造機而懊惱不已。

去年三月花蓮旅遊期間,起床伸個懶腰,發現吾妻竟然在寫遊記!我瞪大眼睛、不敢置信!在花蓮立霧溪流下兩行熱淚:「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多年來鍥而不捨的努力終究感動了天地!」

「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鬼斧神工,太魯閣國家公園;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日記本也。

新竹高中畢業校友 林均賢 敬筆


感謝


感謝竹中國文科林柏宜老師指導國文作文。

感謝竹中高一班導師彭貴香國文老師。

感謝竹中高二高三已故班導師黃靜卿老師、與其他師長的諄諄教誨。

感謝竹中一起念書、聊天、搶便當的同班同學,竹中的日子,令人懷念。

2022 年 12 月 13 日為之記(2023 年 02 月 06 日完稿)


新竹高中相關文章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肝炎聖戰:廖運範院士(重讀六年前的日記)

作者:林均賢 醫師




今天在新竹國賓飯店遇到中研院廖運範院士。

我從小對廖院士就非常欽佩與仰慕。把握機會上前自我介紹,說我是他竹中小學弟,大學也常常讀他當代醫學的文章...。

廖院士跟我講新竹高中,宋瑞樓、陳定信,講膽固醇、講肝炎,侃侃而談,完全沒有架子。

把握機會合照一張。阿賢生平很少去跟大人物合照,這應該是第一次。

我想起當年不分科住院醫師在腸胃科病房輪訓的時候,恰好看到肝炎聖戰這本書,被書裡的人物所感動。

當時日記裡寫下一些心得,找出來節錄如下。


肝炎聖戰:讀後感


肝炎聖戰這本書,訪問了宋瑞樓、陳定信、廖運範、張美惠教授等人研究肝炎的生涯歷程。

最動人的部分是三十年前台灣新生兒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阻斷了母子垂直感染,讓台灣年輕一代人肝炎、肝癌發生率全面大幅下降。

這是第一個在世界上大規模用疫苗來降低癌症發生的成功事蹟,堪稱是世界第一。

這個故事裡面多少前輩們的努力,讀來令人萬分敬佩。

我現在在腸胃科病房,每天看到的幾乎都是肝硬化、肝癌末期的病人,讀這本書真是心有戚戚焉。

遙想宋瑞樓教授在數十年前,看到病房滿滿肝硬化的病人卻束手無策,決心要徹底了解肝病的成因,數十年如一日。

假日讀完這本書,讓我這個醫學院畢業一年,沒什麼學問的年輕醫師,受到不少啟示與感動。


讀後感附註


書中得知榮總致德樓原來是美國海軍第二研究所,台美斷交後改建而成。

宋瑞樓和廖運範院士都是新竹中學學長,書中還特別放了一張廖運範高中時在竹中操場與劍道館的照片,令人懷念。

新竹高中以升學率而言,當然今非昔比。但是全台灣唯一一座諾貝爾獎牌就放在大門旁,每次有同學朋友來新竹,都要順便過去看一下。

算一算自己其實很少回新竹,在台北已經要邁入第十年了。

懷寧街一年、醫學系七年、不分科醫師一年、內科住院醫師五年,我人生最青春的時光,都將在台北度過。

想過得更精彩、想要不虛此生。

2016 年 7 月 16 日於台北


本日心得


再次翻開六年多前的日記。新竹,我已經回來了。但是物換星移,無限感慨。

當年一心一意要去台大,現在的想法跟以前又不太一樣了。

親眼看過太多太多的死亡,知道生命是短暫的,就要更努力讓生命活得有價值。

努力關心病人、努力關心孕育我們的這塊土地:台灣。

2022 年 11 月 17 日於新竹





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

陳素真老師:用心感受最美的東西

作者:林均賢 醫師




陳素真老師是我新竹高中的美術老師,也是個旅遊和美食家。

記得當年上課時常常用投影機放出國玩的照片,開頭都是:我女兒怎樣怎樣...。

講到龐畢度或某某主義,就放全家去法國玩的照片,上課內容坦白說其實都忘了,各國的照片還記得一些。

一晃眼近20年過去,那天在潘國正大學長的臉書上偶遇陳素真老師,我立刻加老師好友,開啟了往後固定收看老師現做的美食日誌。




今天是紅豆牛奶麵包、明天是蔓越莓塔、後天是蛋黃酥,每隔一陣子都會研發出新的食物。

老師的心很年輕!活在每個當下,食材都用法國奶油、有雞蛋,健康又美味。

那天陳素真老師傳訊息給我,約好上午在新竹中學拿剛做好的紅豆牛奶麵包和蘋果蛋糕給我。我下午才門診,上午有空,馬上答應了。

回去一趟東山街上的竹中,見到老師很高興,拿了一大袋麵包和蛋糕回家,還得到一本最近辦畫展出的畫冊。




回新竹這兩年,好像都是老師送東西給我,一開始有點不好意思,後來就習慣了。

想想真正做教育好像就是這樣,本來就不求回報。

我在醫院裡也要努力當這樣的老師,用心教導我們台大的住院醫師。

看病其實也是如此,盡力為病人著想。熱愛工作、不求回報,就可以活得單純且滿足。

雖然陳老師只教我一兩年的美術,卻讓我深刻了解到,美學不只是在課堂上,更要應用在生活中,成為一種生活的態度與品味。

因為最美的東西,肉眼其實是看不到的,要用心去感受。

上蓋重要的物件,用目睭是看袂著的,愛用心( iōng-sim)來感受(kám-siū)。

2022年11月10日為之記


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新竹中學100週年校慶團圓餐會


作者:林均賢 醫師 



甫進入校門,就看到至善樓前巍峨聳立的六根綠色石柱。

不要小看這六根柱子,高一地球科學第一次段考,第一題考至善樓門口有幾根綠色的柱子?第二題考這些柱子是什麼岩石

前兩題都不會,只好亂猜,還好最後有及格,也順利畢業了。





我竹中的地理老師蔡舜呤,上課內容都忘記了,只記得都在講故事。



我竹中的歷史老師趙淑惠,上課內容也忘記了,只記得常帶我們去圖書館看電影。



竹中輔導室退休老師羅萬淇



竹中英文老師呂順結



竹中大家景仰的前校長張瑞欽



竹中輔導室老師姚佳均。20 年前大學一畢業就來竹中,現在竟然是輔導室主任,看不出歲月的痕跡。



穿過明德樓來到新整修完成的辛志平紀念圖書館



圖書館內和竹中教過我的輔導室老師何軒盛、台大陳文鍾院長合影



竹中教我作文的國文老師林柏宜



劍道館整修完畢,內部介紹建築架構相當用心






劍道館再往前,看到竹中哲學家史作檉老師的大幅巨作,畫在體育室外面牆壁。









轉彎上樓緬懷一下當年高一在至善樓二樓的教室,當年位置十分優越,就在校長室隔壁,常常看到張瑞欽校長從窗戶探進頭來看我們有沒有認真上課。

也常看到一個穿西裝的老人家在校長室門口晃來晃去,也不知道在做什麼。高二那年李遠哲博士回母校演講時,老人家就靜靜的坐在他旁邊。

後來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彭商育老師,我畢業不久以 96 歲高齡逝世。

回竹中前,特別上網查一下目前竹中現任老師,發現當年的老師幾乎都退休了,有的更已不在人世。

100 週年校慶,在操場搭起棚子席開一百多桌,是個熱鬧的場合。

母校淵遠流長,每次回來,總是感到師恩難忘

竹中 60 屆 校友 林均賢 敬上


跑得慢,京醬飯


新竹高中 99 屆校慶運動會


張瑞欽校長與我們的那段竹中歲月



2022年3月25日 星期五

跑得慢,京醬飯

 
作者:林均賢 醫師




左側明德樓,右側福利社,中央通往福利社的跑道乃竹中要衝,11 點下課衝刺必跑之地


台北物價高昂,想起竹中當年搶的便當


台北的物價高昂,一個普通便當都已經超過一百塊,還常常吃不飽。

在醫院上班要吃便宜又好吃的東西,除了員工餐廳,就要走到隔壁台大醫學院的杏園(胖媽),但是醫學院的學生很多,排隊都要等很久。

要快就要提早 11 點去買!


竹中每天 11 點都會衝去福利社搶自助餐


遙想讀新竹高中時,每天早上 11 點下課都會衝去福利社搶自助餐。

當年的自助餐便當很便宜,夾四道菜只要 30 元或 35 元。像是一個麻婆豆腐配上一個荷包蛋,再加上兩個青菜,總共 30 元,便宜又好吃。

想吃好一點,多夾一塊肉最多也只要 40 元左右,如果夾到 40 元以上就太貴了!隔壁同學看到都會露出譴責的表情,自己也會覺得很奢侈,很不好意思。


搶不到自助餐的便當,就只能吃京醬飯


如果 11 點下課鐘響,來不及衝去搶自助餐的便當,等到第四節中午下課,自助餐很快都賣完,只剩下 35 元的京醬飯可以買。

雖然 35 元的京醬飯不算貴,不過京醬飯是那種即使餓也不會想碰的食物,原因不便公開評論。



聯合新聞網報導,左邊是京醬飯,不過我們當年的京醬飯就只有肉跟飯而已,沒有後面三個格子還可以裝菜,哪來這麼奢華?

正統的竹中京醬飯是沒有菜的。

右邊的自助餐也太豐盛了吧!目測絕對超過 50 元。當年如果這樣點的話真的很不 ok。


吃到京醬飯,下午的心情會非常低落


當年中午如果吃到京醬飯,整個下午的心情都會非常低落。

印象中其他比較好吃的有 50 元的牛腩飯。但是 40 元都嫌貴了,50 元的東西在我們學生心中,真的太奢侈了!

記得有一次我很餓,自助餐多拿一道菜,夾到 50 元!拿回教室吃的時候,半掩著便當紙盒,默默趕快吃完,保持低調。


午餐另外的兩個選擇


午餐還有另外兩個選擇分別是自己帶便當或是提早跟總務股長訂便當。

帶便當的問題是蒸便當的機器有股不明餿水味,連最後一排座位都聞的到!

訂便當的話不知為何,幾乎只能訂京醬飯或滷肉飯,兩者味道並駕齊驅。

因此當年的竹中人幾乎都竭盡所能在 11 點下課衝去福利社,買 30 元起跳的自助餐回來吃,實屬合情合理。


竹中人衝刺搶便當的影片


當年手機錄影並不發達,在我畢業多年後曾經有某位竹中學弟,用爛爛的手機畫質在高三大樓往下錄影,把鐘響後地面上竹中人全體騷動、短跑衝刺搶便當的影片上傳。

當年引起PTT版上一陣熱烈討論。

一群人奔跑的畫面,何其壯也!竹中日常,司空見慣。每天下課有練習,每年十八尖山越野賽跑當然輕鬆順利。


張瑞欽校長:「同學小心跑,不要跌倒阿!」


記得當年張瑞欽校長剛從竹女調職回母校竹中擔任校長,深受同學愛戴。他每天看著我們集體衝刺搶便當,常提醒我們:

「同學小心跑,不要跌倒阿!」

外人既沒有竹中精神,亦不了解竹中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看到鐘響全體狂奔的影片,覺得驚訝、好笑、大笑、狂笑,各種失態,真是令人同情。



(高一同班同學藍亦明幾年前協助拍攝的網路爆紅影片)


物競天擇:跑得慢,京醬飯


物競天擇,跑得慢,京醬飯!外人又哪裡懂得呢?

高一在至善樓,地理位置不佳,離福利社太遠。除非提早一兩分鐘下課衝刺,基本上搶不贏學長,買不太到自助餐,只能認了。


蔡舜昤老師:「地理位置優越!」


高二、高三分別在明德樓與高三大樓,雖然我的教室都靠廁所比較臭,但重點是離福利社很近,高三還在一樓!跑起來整個大勝。

就像蔡舜昤地理老師常說:「地理位置優越!」

竹中人大家跑步的速度都差不多,伯仲之間。差那個幾公尺還要下樓梯,就可能是自助餐和京醬飯的距離。

和同學一起全力衝刺,拿著自助餐盒洋洋得意的走回教室,不亦樂乎!這是 2000 年代,全台灣其他高校同學都無法體會的人生至樂。


家長們幫忙打菜


那時學校廚房人手不足,打菜會請家長會的家長們一起幫忙

我父親當年 50 出頭,正值工作最繁忙的時候,但是有時我老遠就看到老爸和一群家長會志工站在福利社外面幫忙打菜。

當排隊慢慢靠近,終於輪到我,看他用有點笨拙不熟練的方式幫我打菜,覺得有點歹勢。


老爸來幫我打菜


回想起來,從小到大,他們在我身上投注了大量的心力,雖然偶有小成,多半都是不如預期。

特地來竹中幫忙打菜,也只不過是他們數十年來付出的各種心血裡,其中一個小小的縮影。



張瑞欽校長與家長會合影(相片提供:張花興主任)



張瑞欽校長與家長會合影(相片提供:張花興主任)



張瑞欽校長與家長會合影(相片提供:張花興主任)


新竹高中畢業後,我一去台北十多年才回來


新竹高中畢業後,我一去台北十多年,在各種陌生的環境裡勉力求生,雖然常常弄得灰頭土臉,總算勉強存活下來。

等到結了婚再次回到新竹,已經是 30 多歲的年紀。

如今能夠自立,能夠在專業上開始有所發揮,首先要感謝我的父母親。


祝賀母校竹中淵遠流長、奔跑不息


以這一篇短文為之記,祝賀母校竹中百年校慶,淵遠流長、奔跑不息。

竹中 60 屆校友 林均賢 敬賀

現任新竹台大 新陳代謝科 主治醫師

2022 年 3 月 25 日於新竹


2022/03/26 10:00 AM 更新


文章發表後不少同學紛紛來訊表示京醬跟滷肉飯也很好吃阿

竹中校風自由開放,尊重不同看法,雖然我仍然覺得自助餐才是最好的選擇,但文章中若不慎影響京醬飯名譽,在此跟京醬飯致歉。

畢竟當年的京醬飯也曾經填飽過我的肚子,飲水思源,不盡的感恩與感念。


新竹高中 99 屆校慶運動會


張瑞欽校長與我們的那段竹中歲月







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

新竹高中 99 屆校慶運動會


 作者:林均賢 醫師


新竹高中現任教務主任呂順結 (Michael 老師),前陣子臉書上傳訊息給我,告知校慶運動會快到了,歡迎來走走。他還說:記得你們班有三個社長!


(翻出某年我們高中畢業旅行的舊照片,前排左邊三位都是社長)


四個社長


我回說沒錯。算一算我們竹中 60 屆,黃靜卿導師帶領的 3 年 15 班,洪振淵是管樂社長、林韡函是國樂社長、陳嘉偉是合唱團長,三個音樂性大社的社長都在我們班,人才濟濟、走路有風。

不過後來一想,竟然忘了本班辯才無礙、奧瑞岡專家的演辯社長朱俊彥,所以沒記錯的話,總共應該有四個社長都在我們班。

記得中午我們在睡午覺,他們這群社長們,在社辦裡運籌帷幄,打鐘了才慢慢晃回來,常常遲到,有時候就乾脆不回來!拿著公假單大搖大擺逛校園,實在令人羨慕無比。


李明昭校長


(右一 李明昭校長 )


走進校園,跟現任李明昭校長打招呼。

校長非常年輕有活力,沒有架子。跟著家長會一起進場,拿著針筒扮演醫師,打敗新冠武漢肺炎一幕讓人印象深刻。致詞也簡單扼要,底下學生一陣歡呼,可見應深得學生們的喜愛!


張瑞欽校長


(張瑞欽校長如今白髮蒼蒼)


觀禮台上和久違的張瑞欽前校長合照。

張校長當年是歷屆校長中唯一的竹中校友,治校特別用心,仿效辛志平校長,常常在校園走來走去,窗戶外面看看我們的上課情況,有幾次早自習時間還走進來幫我們解題,特別令人懷念。

當年還是黑頭髮的他,如今已白髮蒼蒼。記得上次見到張校長,是幾年前黃靜卿導師的告別式,令人感傷。


彭貴香導師


(高一國文老師 彭貴香老師)


台上看到彭貴香老師,連忙過去跟她拍照,彭貴香是我高一導師,很有氣質的國文老師,老師過了快 20 年,竟然沒什麼變。

不過她的先生,也在竹中教地球科學的林清和老師,似乎又老了些。林清和老師是個好好先生,當年剛好也教我們班,記得我們只要跟他說彭貴香老師說什麼,話才起頭,他就說好好好…屢試不爽。


林柏宜老師


(教我作文的林柏宜老師)


運動會進場完就溜出來到處走走,特地找到林柏宜老師,老師一樣爽朗!她大堂課沒有教過我,主要是教我寫作文。

記得高中常參加作文比賽,準備全國國語文競賽時,每周交一篇文章給她改。

現在回想,當時文章寫得其實不怎麼樣,不過林柏宜老師讓我文章開始比較有架構,不會天外飛來一筆,雖然沒有很會寫文章,但是我一直對文學閱讀保持興趣至今,要感謝她當年的指導。

高中表現普普,最自豪的還是畢業時拿到了文藝獎。因此直到現在都還每天寫日記,常常幻想自己是個文藝青年。


劍道館修復完畢


(高三大樓遠觀劍道館,近看非常雄偉典雅)


校園漫步走了一圈,校園大致沒變,原來的劍道館重新開張。

記得當年是跆拳道社的社辦,裡面年久失修、破破爛爛,外人不得進入。修復相當用心,建築榫接處意外發現的刻字等等都有保留下來,旁邊加上解說,讓外人了解。整修完畢後,窗明几淨,還有劍道館日本時代的歷史照片等等,展現出日治時期的建築之美。


辛志平紀念圖書館開張



(辛志平紀念圖書館)

另外辛志平紀念圖書館開張,裡面乾淨明亮。

記得以前歷史課,雖然我很喜歡歷史,不過趙淑惠老師上課內容幾乎都忘光了,只記得老師段考後會帶大家來圖書館看影片。播放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還有一戰後愛爾蘭獨立戰爭的電影,到今天印象都還很深刻。

不過以前的圖書館有一股臭臭的霉味,現在再也聞不到了。


當年的教室



(左為當年高二教室,右為當年高三教室,都在廁所旁邊)


當年上課的教室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

一年級在至善樓的教室,已經拆除重建看不到原樣了。2 年 15 班位在二樓廁所旁最靠近合作社的位置。每次第三節下課一打鐘衝下去搶自助餐便當,多半可以成功而歸。

3 年 15 班搬到高三大樓,不想念書的時候,我們常常倚著欄杆看著對面的劍道館和操場吹吹風,旁邊又是廁所。高中三年似乎跟廁所特別有緣,難怪上課常常想去上廁所。


歲月無情


十多年來第一次回母校參加校慶運動會,歲月無情,就這麼悄悄的流逝。

不滿 18 歲的我離開新竹高中到台北,如今從台北再度回來新竹,已經是 30 多歲的人了。比許多當年教我們的年輕老師,例如教化學的蔡麗菁老師,當年的年紀都還大了。

站在當年 3 年 15 班的走廊上往教室裡頭望,腦海中不禁浮現 10 多年前黃靜卿導師在台上上課寫板書的樣子,如今是再也見不到了。

走到東山街上,忍不住又看了一眼華興幼稚園進去的那條巷子,裡面當年有一間名為花食間的簡餐店,再進去就是黃靜卿老師滿屋子杜鵑花和藤蔓綠意盎然的家。

門口望過去,房子看起來像新裝潢過,記憶中的杜鵑花和滿園綠油油的植物,早已不知去向。

2021 年 12 月 5 日 為之記


張瑞欽校長與我們的那段竹中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