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均賢醫師: 血糖 WFU
顯示具有 血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血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8月4日 星期日

糖尿病足部照顧:五四三原則


作者:蔡佳惠 衛教師 

編輯:林均賢醫師與林安復診所衛教團隊

校閱:新竹台大 范綱志 主任




醫師看我的腳:是在看什麼?


看跤是咧看啥物?

糖尿病患一生中有高達 30% 的比例會發生糖尿病足部病變。

足部一有傷口即難以癒合,最後足部潰爛,引發細菌感染,嚴重時併發敗血症、截肢!

平常的足部檢查很重要,發現小問題立刻處理,才不會變成大災難!


糖尿病,為什麼腳會有事?


長期高血糖合併高血壓、高血脂與抽菸,導致下肢血管堵塞與神經病變。

除了走路會跛腳,手腳末稍對冷熱痛覺遲鈍,手腳有麻木刺痛感不舒服。

最嚴重的就是糖尿病足部病變。

以下介紹足部照護「五四三」原則,保護您的雙腳。


五招:足部自我照顧




1. 每日使用中性肥皂,溫水清潔雙腳(可用手部測量水溫)。

2. 洗完腳要把雙腳與腳趾縫擦乾。

3. 觸摸雙腳的温度是否有差異,檢查雙腳與腳趾縫有無傷口、紅腫、水泡?

4. 需要時雙腳擦拭乳液,避免皮膚過度乾燥(乳液請勿塗抹於腳趾縫)。

5. 定期修剪腳趾甲:趾甲太硬可先溫水軟化或洗澡後修剪;視力不佳者,可請家屬協助。


正確修剪趾甲的方式



先順著趾甲邊緣直直平平平的修剪趾甲;再用磨板將趾甲兩側磨平。

注意趾甲長度要和趾肉齊平,避免修剪不當造成傷口或嵌甲。


四招:穿鞋穿襪有訣竅



1. 鞋子要包頭,選擇寛楦頭、舒服的鞋子,鬆緊帶勿綁太緊。

2. 穿鞋子之前,須檢查鞋內有無異物及鞋墊是否平滑、有無破損。

3. 出門運動穿運動鞋、下田種菜請穿雨鞋,不要赤腳或是穿夾腳拖。

4. 選擇柔軟吸汗、白色棉質的襪子,萬一有傷口容易發現。


血管三兄弟:預防糖尿病足部病變



血管三兄弟:控制好血糖、血壓、血油。

1. 血糖:糖化血色素 < 7 %。飯前血糖 80-130(mg/dL),飯後血糖 80-160 (mg/dL)。

2. 血壓:居家血壓 < 130 / 80 mmHg。

3. 血油: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 100 mg/dL、三酸甘油脂 < 150 mg/dL。

* 註:上述為一般情況之建議目標,糖友個人化目標請詢問門診醫師。


戒菸戒酒多運動:預防糖尿病足部病變


1. 戒菸:改善血液循環,避免尼古丁菸焦油傷害血管。

2. 戒酒:避免飲酒過量導致神經病變。

3. 多運動:增加血管彈性,促進血液循環,恢復血管健康。


一年一次篩檢糖尿病足部病變:三項檢查一次做



1. 10 公克單股尼龍纖維檢查。

2. 128 Hz 半定量音叉檢查。

3. 脛後動脈與足背動脈觸診檢查。

加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每年檢查一次:三項檢查一次完成。


足部病變還有救嗎?


罹患足部病變不要灰心,目前有藥物可緩解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引起的神經性疼痛。

努力將血壓、血糖、血油控制良好,有機會大幅緩解相關症狀。


林均賢醫師小提醒



糖尿病長期控制不良,會有很多併發症。

請加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讓醫療團隊共同照顧好您的健康。


文章編輯群


林均賢醫師、呂岱容、朱冠呈 護理師、崔岑亘、何明華 營養師、何保君糖尿病衛教師:

祝您平安康復。


血糖問題總整理:林均賢醫師



2024年7月29日 星期一

糖友勵志分享:保護眼睛、顧家庭!


作者:何保君糖尿病衛教師 / 林均賢醫師

以下真實故事改編,分享一個保護眼睛、顧家庭的故事。




陳大哥:保護眼睛,顧家庭


陳大哥是一名四十多歲貨車司機,一家四口、家有兩名幼童,三個月前因為全身倦怠、視力模糊無法安全工作,來林安復診所就診。

驗血發現血糖 452 mg/dL、糖化血色素 14%,診斷為糖尿病。

因為父母都有血糖方面的問題,陳大哥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之後並沒有灰心喪志,很快地調整好心情後,接受林均賢醫師的建議,開始積極治療。


單純吃藥還是選用胰島素?



關於糖尿病的治療,林均賢醫師提供兩個選項:一個是吃藥、一個是搭配使用胰島素。

1. 單純吃藥:比較方便,但是血糖降比較慢,未來胰臟恢復功能的時間要比較久。

2. 搭配胰島素:血糖會更快穩定,藥量也可以減量。胰臟先充分休息,未來胰臟功能恢復的機會會更高。休息走更長遠的路。


胰島素:安全又有效


聽完醫師的建議後,陳大哥說:我願意使用胰島素!

其實胰島素沒什麼好怕的,我父親用胰島素很多年了,使用上很安全。


營養衛教、團隊合作



在何保君衛教師的指導下,陳大哥很快的學會自我監測血糖與一天一次使用胰島素。

透過智抗糖軟體每天將血糖與食物自動上傳,有問題時在線上留言發問,診所後台醫護人員看到之後,即時給予回饋。

在崔岑亘與何明華營養師的建議下,學會計算食物的份量,也開始調整飲食:

將吃飯的順序改為先吃青菜、再吃蛋白質,最後吃飯。


三個月後...




三個月後經專業的朱冠呈護理師抽血,糖化血色素降到 6.0%,空腹血糖不到 100 mg/dL。


視力恢復,繼續工作


視力的部分,林安復診所備有全新全自動免散瞳眼底檢查設備,當場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透過星月計畫,在診所直接預約新竹台大醫院掛號,順利轉診新竹台大眼科門診,給予視網膜雷射治療。

治療後視力得到改善,雖然不能開貨車,但是又順利找到另一份相關工作。


感謝林均賢醫師團隊


陳大哥回診時告訴門診呂岱容護理師:

這三個月,眼睛變好了,看東西清楚了,身體機能恢復了,以前為了家庭拼命工作,現在開始懂得好好照顧身體。身體要先顧好,才能顧家庭。

感謝林均賢醫師團隊細心照顧。


林均賢醫師小提醒


陳大哥的故事告訴我們,視力模糊的時候,要注意是否是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

血糖好好控制,眼睛該治療趕快治療,避免最後眼睛失明。

謝謝陳大哥的回饋,我們團隊會繼續努力,照顧好病人的健康。


一個人的健康、一個家庭的圓滿


林均賢醫師與呂岱容、朱冠呈 護理師、崔岑亘、何明華 營養師、何保君糖尿病衛教師:

祝您健康平安、家庭圓滿。


預防糖尿病失明,保護您的眼睛!



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

低血糖的預防:阿賢醫師有六招


整理:林均賢醫師




六招預防低血糖



1. 經常監測血糖,察覺低血糖症狀。

2. 生病或食慾不佳時,多監測血糖。

3. 三餐定時定量,需要時補充點心。

4. 規則服用藥物、正確使用胰島素。

5. 隨身攜帶含醣食物,可立即食用。

6. 運動前後:補充水分與醣類食物。


阿賢醫師小提醒


低血糖每次發生時,症狀可能都不一樣。

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做好低血糖預防與準備,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林均賢醫師祝您身體健康。


血糖問題總整理:林均賢醫師



2024年7月3日 星期三

低血糖的處理:阿賢醫師有六招


作者:林均賢醫師

諮詢團隊:呂岱容、朱冠呈 護理師、崔岑亘、何明華 營養師

何保君 糖尿病資深衛教師




低血糖處理有六招



面對疑似低血糖或已測得低血糖,糖友或照顧者請做到以下六件事:

1. 評估安全:糖友感到有低血糖症狀時,須補充糖分,暫停手邊工作,並且尋求他人協助。照顧者幫忙觀察意識與生命徵象,避免意識不清下,發生嗆咳、跌倒等危險。

2. 補充糖分:意識清楚者,建議口服 15 公克的糖(每份 5 公克糖的咖啡糖包 3 包),或是喝一小瓶 125 毫升的義美寶吉果汁。意識不清時,照顧者可將蜂蜜由嘴角注入並按摩臉頰,促進糖分吸收。或直接肌肉注射升糖素。

3. 重驗血糖:補充糖分 15 分鐘後需重驗血糖,若重驗血糖仍持續降低或無法有效回升至 70 mg/dL 以上,需持續補充糖分,直到血糖恢復正常。


4. 尋找原因:評估是否食量太少、胰島素操作是否正確?使用時間或劑量是否需調整?身體是否有感染、腹瀉?是否大量飲酒?肝腎功能是否惡化或有其他原因?

找出低血糖的原因,才能加以預防,避免低血糖不斷發生。

5. 藥物調整:依照醫師指示,調整胰島素或藥物的劑量,紀錄血糖值並回診與醫師討論。

6. 下次準備:低血糖有可能再次發生,身邊需隨身攜帶糖包或果汁等,運動或開車時發生低血糖可以及時補充,不要害怕低血糖,積極享受健康自在的生活吧!


補充糖分注意事項


1. 補充 15 公克的糖分勿過量。

2. 補充糖分兩次仍然有低血糖症狀或血糖值上不來請立即就醫。

2. 不建議選擇巧克力作為低血糖時的補充來源,因其富含油脂,需較長的消化吸收時間。


先測血糖還是先吃東西?



懷疑低血糖時,可以直接進食,盡快讓血糖回升,不一定需要先測血糖。


連續血糖監測儀:避免低血糖

 

反覆低血糖有很多缺點:除了影響生活品質、糖友害怕低血糖而過度進食,造成血糖起起伏伏、控制不良。

目前台灣國內已有數款連續血糖監測儀上市,在第一型糖尿病已可健保給付。

裝置在皮下一到兩周,搭配手機可及時掌握血糖的變化。除了可讓病患及醫師更準確知道血糖的變化做飲食型態的調整,更可以防止低血糖的發生。

林安復診所,今年起引進並大量安裝連續血糖監測儀,效果卓著,搭配衛教團隊線上諮詢,累積相當豐富的治療經驗。


搭配胰島素幫浦:更積極控糖



若連續血糖監測儀和胰島素幫浦搭配使用,可在糖友進食後自動給予需要的胰島素劑量,在血糖低下時減少胰島素釋放,可以積極控糖更有效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林安復診所內科成立後,已於 2024 年 5 月引進最新型的胰島素幫浦,開始安裝於糖友身上,為台灣國內少數提供胰島素幫浦設備的糖尿病專科診所。


參考資料


2022年台大內科學第八版第五冊-低血糖症(林均賢、張恬君、莊立民著)。


延伸閱讀





2024年6月10日 星期一

控糖來護腎:認識五種胰島素


作者:何保君糖尿病衛教師 / 崔岑亘糖尿病營養師 / 朱冠呈護理師

校閱:林均賢醫師





胰島素可以有效控糖又護腎,但是胰島素有很多種,有長效、速效、混合型,你用的是哪一隻?

以下介紹林安復診所引進的五種控糖護腎胰島素,用顏色區分,看完馬上懂。




綠色的筆(Toujeo)




綠色的筆有兩支,白色身體的是德國原裝進口的糖德仕注射劑,屬於長效型胰島素。

因為是長效型,只要每天固定時間補充胰島素即可,與吃東西時間無關。

這支胰島素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是一支有450單位,其他胰島素一支都是300單位,相對起來比較環保。


綠色的筆(Tresiba)



第二支綠色的筆,頭尾藍色的是歐洲丹麥原裝進口的諾胰保諾特筆,也屬於長效型胰島素。

和上一支一樣,因為是長效型,只要每天固定時間補充胰島素即可,與吃東西時間無關。


橘色的筆(NovoRapid)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橘色筆,是法國原裝進口的諾和瑞諾易筆,屬於速效型胰島素。

通常是三餐飯前補充胰島素,補充後要馬上吃東西。


藍色的筆(Ryzodeg)



藍色的筆是歐洲丹麥原裝進口的諾胰得諾特筆,屬於混合型胰島素。

1. 內含 70%:綠色的諾胰保諾特筆(長效型胰島素)。

2. 內含 30%:橘色的諾和瑞諾易筆(速效型胰島素)。

使用一支胰島素有兩支的效果,是不是很棒!不過要注意補充這隻胰島素時要準備食物,補充後就要吃東西,才不會低血糖喔。


紅色的筆(Humalog Mix)




紅色的筆是美國原裝進口的優泌樂筆,也是混合型胰島素。這隻胰島素和上一支藍色胰島素同樣在補充胰島素後要馬上吃東西,差別在於速效和長效的比例為50:50,可以更有效降低餐的血糖。

不過要注意的一點是此胰島素為混濁劑型,使用前需要甩10次,讓速效和長效胰島素充分混合均勻。才不會只補充到速效胰島素造成低血糖喔。

注:除了紅色這支胰島素,其他胰島素都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搖勻。


優質糖尿病照護團隊




以上介紹完診所五種胰島素,你用的是哪一支?是不是都懂了呢?

如果還有疑問的話,除了請教林均賢醫師,都可以跟診所所有的糖尿病營養師、糖尿病衛教師、護理師們詢問。


歐美原裝進口、保存最高標準



診所的筆型胰島素,除了都是歐美原裝進口,品質有保證。

保存上更是特別用心,兩大台疫苗冰箱,安裝定溫與不斷電系統,最高標準來保存,病人健康有保障。

請大家領到胰島素,回家後也要記得放冰箱妥善保存喔。

林均賢醫師祝您身體健康平安。


林均賢醫師:教你正確認識胰島素



2024年5月27日 星期一

適合一般糖尿病友的八種點心


作者:何保君 糖尿病衛教師

校閱:崔岑亘 糖尿病營養師

整理:呂岱容 護理師 / 林均賢醫師





我可以吃什麼點心?


糖友門診常問:我糖尿病可以吃什麼?什麼不能吃?可以吃點心嗎?

以下分享適合糖友的八種點心,讓我們從豆豆三兄弟開始吧~


豆豆三兄弟



豆豆三兄弟分別是黃豆、黑豆、毛豆,三者蛋白質含量高,屬於豆魚蛋肉類。

1. 黃豆或黑豆:無糖豆漿、滷豆干、豆腐、豆漿、豆花。

2. 涼拌毛豆。


健康好蛋



水煮蛋或茶葉蛋、荷包蛋一顆、茶碗蒸一碗。

烹調方式:低油比高油適合。


健康海鮮



魚、蝦、貝類,都是蛋白質,血糖不太會上升。

注意:痛風患者攝取需適量。


健康沙拉



蔬菜沙拉佐油醋醬:大蕃茄、小黃瓜、萵苣加水煮肉類、海鮮或毛豆。


堅果一份



無調味之堅果、核桃、或花生 1/3 湯匙,補充健康好油。

提醒:一天不超過一個大姆指大小的堅果。


水果、地瓜、燕麥片



一份水果約為標準碗一平碗。

小地瓜 1 條。

3 湯匙顆粒狀燕麥片。


無糖家族



無糖優格 3/4 杯、無糖拿鐵或無糖鮮奶茶 1 杯。


愛吃 85% 巧克力



85% 以上巧克力 3 小格。




以上分享適合一般糖尿病友的八種點心。

因個人體質狀況不同,糖尿病若合併腎病變或進行透析等,營養的攝取建議皆有不同。

飲食上若有任何疑問,建議與醫師、營養師等進行專業營養諮詢。

林安復診所祝您身體健康平安。


林均賢醫師的健康飲食





2024年5月9日 星期四

打胰島素變不痛:10招


整理:林均賢醫師 / 呂岱容護理師 / 何保君 糖尿病衛教師

感謝:遠東診所 陳亭竹醫師



打胰島素最不痛的方法


1. 將胰島素從冰箱取出,回溫後再注射。

2. 注射前確定空針內沒有氣泡,有氣泡先排氣。

3. 酒精於皮膚完全揮發才注射。

4. 打肚子,不用捏,施打部位要輪替,有硬塊需避開。

5. 注射:垂直下針、快速穿過皮膚,莫遲疑。

6. 拔針:垂直拔針,不改變方向。

7. 針頭每次更換,不得重複使用,針頭變鈍會更痛!

8. 選用直徑較小、長度較短的針頭,目前主流是 4 mm 針頭。

9. 勿以酒精棉片消毒針頭。

10. 給別人打比較痛,自己打比較不痛。


林均賢醫師小提醒


以上分享讓注射胰島素變不痛的十個方法。

林安復耳鼻喉科內科診所,祝您身體健康平安。




林均賢醫師:教你使用胰島素



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

林均賢醫師:教你正確認識胰島素


整理:林均賢醫師

協作:蕭佳玲 護理師 / 崔岑亘 營養師 / 何保君 糖尿病衛教師



胰島素就像母親


胰島素就像我們的母親,給我們充分的營養,讓我們能健康長大、能平安到老。

當身體胰島素不足時,需要打針補充,不能怕麻煩。就像母親生下我們,不怕痛、不怕麻煩,一路栽培我們長大。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胰島素吧!


胰島素是什麼,打了回不去?





加油充電站


補充胰島素,就像車子沒油了要加油。身體沒油了,幫自己加加油!

補充胰島素,就像電動車沒電要充電。身體沒電了,幫自己充個電!





林均賢醫師:哈拉聊天室




2024年3月9日 星期六

三種病人建議留在台大醫院


作者:林均賢醫師




今年一月開始回林安復診所服務,很多病人都很高興,想來診所看診,不用在醫院等太久。


診所提供的服務


糖尿病:診所比照台大引進各種原廠藥物,可抽血與開立慢性處方籤,且有專任營養師與衛教師提供專業指導。

甲狀腺:診間有最新的超音波設備,可當天檢查、當天穿刺(報告送台大化驗)。

林均賢醫師大部分的病人都可以來診所追蹤,透過健保連線,各種抽血檢查、穿刺報告、用藥等病歷資料都可看得到。

只有以下三種情形,建議繼續留在台大看診。


三種病人建議留在台大醫院


1. 糖尿病合併多重共病:例如洗腎合併心肌梗塞,長期在台大腎臟科與心臟科門診追蹤者。

2. 甲狀腺癌術後三年內,病情尚未穩定者。

3. 中風、失智等持有重大傷病或殘障手冊者。

若不清楚自己能否在診所追蹤,請門診時直接詢問林醫師,不用不好意思!


星月計畫轉診




診所跟醫院其實各有優點。

林安復診所為新竹臺大分院星月計畫轉診會員,醫院特別保留轉診名額給星月計畫診所會員,診所病人若有需要看其他科,可透過星月計畫平台轉診至新竹臺大。

除了看診快速方便,持診所轉診單至新竹臺大醫學中心可減免基本部分負擔 250 元。


珍惜醫療資源


新竹醫院升格為醫學中心,然而醫療資源有限,病人大量湧入,已遠遠超過醫護人員負荷。

讓我們一起珍惜醫療資源,慢性病平常盡量在診所追蹤,需要時轉診至醫院檢查,把醫院的空間留給最有需要的人。

林均賢醫師祝您身體健康平安。


內科門診開幕



2024年2月11日 星期日

林均賢醫師門診:減重須知(2025/07/20更新)


作者:何保君衛教師 / 崔岑亘營養師 / 呂岱容護理師

統整:林均賢醫師





減重的好處


減重 05 %:初步改善血糖與血壓。
減重 10 %:逆轉糖尿病前期。
減重 15 %:有機會達到糖尿病緩解。


減重流程


1. 測量身體組成分析儀(Inbody),營養師衛教。

2. 醫師視情況抽血檢測血糖與胰島素阻抗、甲狀腺等排除內分泌異常。

3. 使用智抗醣 App 規則紀錄飲食。

4. 回診評估是否繼續飲食習慣調整或開立減重藥物協助減重。


減重口服藥:瑞倍適


糖尿病人使用,一天一顆,全自費。

1. 本藥品應空腹服用,可在一天中任何時間服藥。 

2. 應搭配少量的水(最多半杯,相當於120 毫升)整顆吞服。

3. 錠劑不應剝開、壓碎或咀嚼,避免影響藥物吸收。

4. 服藥後至少 30 分鐘後再進食、喝水或服用其他口服藥物。


減重針劑介紹


1. 胰妥讚(Ozempic):糖尿病人使用,一周打一針。

2. 週纖達(Wegovy):肥胖病人使用,一周打一針。

2. 猛健樂(Mounjaro):糖尿病或肥胖病人使用,一周打一針。


減重藥物如何選擇?





1. 糖尿病友:優先使用口服瑞倍適(Rybelsus)或注射胰妥讚(Ozempic)。

2. 非糖尿病:優先考慮注射猛健樂(Mounjaro)或週纖達(Wegovy)。


須紀錄每日飲食


1. 病患須配合營養師與衛教師指示,積極紀錄飲食與開始健康的生活。

2. 減重藥物只是減重治療的一部分,飲食不節制者,停藥後極容易復胖。

3. 開立減重藥物仍需配合飲食紀錄,並且與營養師定期會談。

4. 若無法配合上述指示,只想單純購買減肥藥者,請至其他減重診所諮詢。

林均賢醫師祝您健康平安~


我對減重看法的轉變


腸泌素減重?如何避免復胖?



2024年2月10日 星期六

亞培輔理善連續血糖監測儀:安裝說明與注意事項


作者:何保君衛教師 / 崔岑亘營養師 / 呂岱容護理師

指導:林均賢醫師





連續血糖監測是什麼?


亞培輔理善連續血糖監測儀(FreeStyle Libre 2)為裝置於手臂上 14 天的儀器。

透過一根軟針埋在皮膚底下,即時監測我們的血糖。


那些人建議要裝?


1. 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不敢刺手指測血糖的人。

2. 想減重:不清楚食物與血糖關係的人。

3. 好奇寶寶:想知道自己人體奧秘的人。


有什麼好處?


避免危險:經常發生低血糖平常卻沒感覺(Hypoglycemia unawareness)的糖友可設定低血糖警示,即早處理預防嚴重低血糖發生。

促進健康:可讓使用者了解飲食與血糖的關係,調整生活型態邁向更健康的生活。


原理是什麼?


軟針偵測皮下組織間液的電阻,換算出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

因為是間接測量出來的數值,因此和實際血糖仍有 10 分鐘左右的時間差。


到底準不準?


雖然準確性與指尖血相比仍然差一點點,不過最大的優勢是可以看出即時的血糖變化。

可以取代測血糖需不斷紮針刺手指的不適。


裝完長怎樣?




裝完外表就是一個小圓盤,可以運動、洗澡、重訓、睡覺翻來翻去。

只要不要用手刻意去拔它,幾乎不太會掉下來。


安裝前小提醒


安裝與配戴步驟流程都需正確,減少儀器故障或失準的可能,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須注意即使在正確操作下,少數情況下仍有儀器故障的可能。


安裝步驟


1. 下載 FreeStyle LibreLink 以及智抗糖 App,讓診所後台可同步追蹤。

2. 第一次安裝建議由衛教師執行,安裝方式由衛教師指導,降低出錯可能。

3. 若有服用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藥物,可能有微量出血情形。


診所後台介面



診所後台可顯示每天的血糖值變化,做成各種統計曲線。

病人有問題可透過 App 直接詢問,診所醫師/營養師/衛教師也可即時回饋訊息給使用者,雙向溝通。


佩戴期間注意


1. 建議三餐和睡前掃描,超過 8 小時沒掃描會失去訊號。

2. 掃描時請將手機感應處對準裝置,勿撞擊儀器,讀取時勿移動手機。

3. 流汗或浸濕時,請用毛巾小心擦乾。

4. 勿泡水超過 1 公尺深超過 30 分鐘。環境溫度勿超過 45 度或是低於 10 度。

5. 勿接近磁性物,包含磁性相關檢查(CT/MRI)。

6. 使用過量的維他命 C、止痛藥及水楊酸藥物可能會影響判讀。

7. 若平常需量血壓,請改用沒有安裝連續血糖監測儀的手來量血壓。


移除注意


裝置滿 14 天,FreeStylelibre link App 會顯示到期,請自行移除後用酒精棉擦試或清水洗淨。


林均賢醫師提醒


連續血糖監測儀看似安裝容易,不過還是有一些小細節要注意,建議由專業人員協助第一次安裝,減少安裝錯誤發生。

病人學會後,第二次或第三次可自行購買安裝。

很多病人裝了之後才發現原來甜點會讓血糖衝這麼高!但是努力運動血糖又會很快降下來,人體是不是很奧妙呢!

上天賜給我們健康的身體,需好好善待它。林均賢醫師祝您身體健康平安。


延伸閱讀





血糖問題總整理(林均賢醫師)



2024年2月8日 星期四

🎉歡慶龍年飲食7原則🎉


作者:何保君衛教師 / 林均賢醫師




1. 食物吃原型🍇


以蔬菜🥬、豆腐、海鮮🍤取代丸子、魚餃、甜不辣等火鍋料或香腸臘肉等加工食品。


2. 蔬菜為優先🥦


先用多種顏色蔬菜墊墊胃,減少攝取過多的大魚大肉和主食。


3. 烹調要健康🥣


以蒸、煮、烤、燉、滷等烹調取代煎、炸、裹粉、勾芡等,減少油脂吸收。


4. 自製醬料好🍛


吃火鍋🍲盡量不沾醬,或用薄鹽醬油加醋做基底,搭配大蒜🧄、蔥花或新鮮辣椒🌶️,健康醬料自己來。


5. 喝水促代謝💦


多喝白開水,加速身體新陳代謝,健康沒煩惱。


6. 飲酒要適量🍻


建議台灣國人多喝水少喝酒:台灣人一半有酒精不耐症,不建議飲酒;另一半沒有酒精不耐症,也不建議飲酒過量。


7. 零食要減量🍬


肉乾、瓜子容易一口接一口,忘記要放手。建議用海苔、蒟蒻及堅果取代,裝成一小碟慢慢吃,避免失控。


📢健康小總結📢


過年要健康,記得少吃多運動💪


🍀好運健康龍總來🐉


林均賢醫師、崔岑亘營養師、何保君衛教師、呂岱容護理師及林安復耳鼻喉科、內科團隊全體同仁~

祝大家:龍年平安、好運健康龍總來~


健康吃台灣年菜(台大陳姿羽營養師)



2023年12月9日 星期六

2023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指引:筆記整理(上)

 
筆記整理:林均賢醫師

以下內容整理自 2023 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共識指引。


骨質疏鬆症:多嚴重?


骨質疏鬆症是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

依據 2005-2008 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台灣 50 歲以上男女以 DXA 檢測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 24 %及 38 %

骨質疏鬆症可造成全身各部位之骨折,其中以脊椎體及髖部骨折最嚴重。

大約三分之一的台灣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之骨折;男性也約有五分之一的風險。發生過一次骨質疏鬆骨折後,再發生第二次骨折的機會高達 50%。

骨折引發急性疼痛、長期住院、臥床、長時間復健,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甚至增加死亡率。

台灣髖骨骨折發生率很遺憾的竟然是亞洲第一,全世界第九!


骨質疏鬆症:治療的很少


雖然治療骨質疏鬆症很重要,但是台灣女性僅約 30% 接受健保骨鬆藥物治療,而男性更只有 10% 接受骨鬆藥物治療。

除了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非藥物治療包括補充足量之鈣質與維生素 D、改善生活型態、戒煙戒酒、適當運動及預防跌倒都非常重要。

骨鬆治療比率很低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民眾與醫師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不足。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好好認識骨質疏鬆症吧!


骨質疏鬆症的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惡化的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並使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高。」

骨骼強度(bone strength)包含骨密度(bone density)及骨骼品質(bone quality)。


骨質疏鬆症的診斷


1. 骨密度 T 值(T-score) ≤ -2.5。

2. 低創傷性骨折(low traumatic fracture)。

3. 任何一節脊椎椎體高度變形超過 20 %。

診斷骨質疏鬆症時,應調查是否有次發性骨質疏鬆症的可能性,並確認有沒有胸椎或腰椎或其他的骨折病史。此外,經評估骨折風險很高者,宜等同骨質疏鬆症病人來處理。


骨密度檢查的黃金標準:雙能量 X 光吸收儀(DXA)


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之測定,以中軸型的雙能量 X 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為黃金標準,且應測量腰椎、髖骨,至少二個部位。若兩處都因骨折而不能測定時,則可用非慣用側前臂橈骨 1/3處之測定取代。

T 值的使用時機為停經前後、停經後婦女或是 50 歲以上之男性。

而停經前婦女及未滿 50 歲男性之骨密度報告則建議採用 Z 值,並使用所在地區的參考資料庫來計算 Z 值。Z 值大於 -2.0 為介於同齡的預期值,小於 -2.0 為低於同齡的預期值。


哪些人該建議接受骨密度檢查?


(1) 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

(2) 65歲以前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

(3) 即將停經並具有臨床骨折高風險因子的婦女,如體重過輕、先前曾經骨折、服用高骨折風險藥物。

(4) 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

(5) 脆弱性骨折者 (指在低衝擊力下就發生骨折)。

(6) 罹患可能導致低骨量或骨流失之相關疾病者。

(7) 所服用藥物和低骨量或骨流失有相關者。

(8) 任何被認為需要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者。

(9) 接受治療中,用以監測(追蹤)治療效果者。

(10) 有骨密度流失證據而可能接受治療者。

(11) FRAX®骨折風險列為中度風險以上者。


骨質疏鬆症的其他檢查


X 光影像:X 光影像顯示至少 30%的骨量流失才能被識別。

定量超音波(quantitative ultrasound, QUS)或其它部位之雙光子或單光子吸光檢查(周邊骨密度測定儀):在目前只宜當做初步篩檢的工具,若發現異常,則應以上述 DXA 施行髖骨或腰椎檢查來確認。


骨代謝指標


骨吸收指標(CTX)與骨生成指標(P1NP),可作為短期監測骨質疏鬆患者治療效果的工具。

使用抗骨鬆藥物後 3-6 個月時,進行抽血或尿液監測骨代謝指標,可以幫助臨床上判讀是否有減緩骨量流失狀態。


骨質疏鬆症之風險因子



1. 年齡

2. 性別

3. 低身體質量指數(BMI)

4. 骨折,特別是髖部、脊椎骨、腕部骨折

5. 身高減少 (超過 4 公分) 

6. 父母髖部骨折史

7. 目前抽菸

8. 飲酒過量

9. 次發性骨質疏鬆症

10. 藥物

11. 長期臥床、衰弱症或少動


骨質疏鬆症之篩檢



牆與頭枕部間距 (wall-occiput distance, WOD ):

請受檢者靠牆站立,肩、臀與後腳跟貼緊牆壁、兩眼自然平視,此時測量頭後枕部與牆壁的水平間距。正常人應當幾乎沒有距離或小於 1 公分,如果距離超過 3 公分要強烈懷疑,超過 6 公分時(或是三指幅距離)幾乎可以肯定為異常。

肋骨下緣與骨盆間距 (rib-pelvis distance, RPD) :

這是篩檢潛伏性腰椎壓迫性骨折的快速方法之一。請受檢者站立,兩手自然平舉,此時測量側面肋骨最下緣與骨盆上緣的垂直間距。正常人應當有2-3 指幅寬或大於 5 公分,如果距離小於一指幅寬(2 公分)幾乎可以肯定為脊椎異常。


骨折風險評估工具


骨質疏鬆症預防與治療目的是減少骨折發生及其所造成的照顧問題,骨質疏鬆症的診斷並不能僅依靠 T 值低於(或等於)-2.5 作為依據。

T 值顯示非骨鬆的病人,另需考慮加入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及骨小樑指數(TBS)做進一步評估。


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



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可估算每個人未來 10 年骨質疏鬆症骨折風險,提供預防和治療上的參考。

評估表主要是針對 40 到 90 歲的未曾接受治療族群,故年齡若小於 40 歲,則以 40 歲來計算,如大於 90 歲僅以 90歲計算。任何欄位不確定時應先填寫"否"。


骨折風險評估工具:骨小樑指數(TBS)應用



利用軟體分析脊椎海綿骨影像的紋理,可間接偵測骨小樑結構,可和 FRAX 整合,提供調整後的十年骨折風險。


肌少症之定義


肌少症(sarcopenia)為骨骼肌的流失。

肌少症是引起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


肌少症診斷:EWGSOP2


2018 年修正之 EWGSOP2 以 FACS 作為肌少症診斷流程。

Find (篩選)

首先以 SARC-F 問卷作為篩檢工具(包含力量、行走、起身、登階、跌倒等 5 個項目,共 10 分),若大於等於 4 分則為篩檢陽性,需進行肌力檢測。

Assess (評估) 

肌力檢測如果肌力下降(low muscle strength, 例如握力不足)可視為疑似肌少症(probable sarcopenia)。

Confirm (確診)

此時再以DXA、生物電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等進行肌肉質量檢測,以確診肌少症。

Severity (嚴重度) 

最後再藉由生理功能表現之量測,如步行速度、簡易身體功能量表 (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 SPPB)、起立行走計時測驗(timed-up-and-go test, TUG)、4~6 公尺步行測試等,進一步評估肌少症的嚴重程度。


亞洲族群肌少症的診斷 (AWGS 2019) 



男性握力標準 < 28kg、6 公尺行走速度之標準為 1 m/s。

AWGS 2019 除認同 EWGSOP2 以 SARC-F 作為篩檢工具外,還進一步提出 SARC-CalF 作為另一種篩檢指標(SARC-F 加上小腿圍之量測。

若男性小腿圍<34 公分、女性<33 公分則多計 10 分),若 SARC-CalF 大於等於 11 分則視為篩檢陽性,需再進行肌力、生理功能表現與肌肉質量之評估。


肌少症之預防與治療


迄今尚未證實可採用任何藥物來達成治療肌少症的效果,因此在預防與治療上仍首重增加活動量和營養補充。

研究證實老年人需補充比年輕人更大量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和肌力。

一般老年人的蛋白質攝取量,可提高為每公斤1-1.2克左右,但建議平均分布於三餐當中。

此外,攝取過量肉類食物的同時,若蔬菜和水果食用量不足,反而對肌肉量會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在增加蛋白質攝取量時,應注意與蔬果之間的平衡,才能改善肌少症。

其它研究證實在進行阻力運動訓練後攝取營養補充劑(如creatine supplements, 或是leucine、isoleucine、valine等支鏈胺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 BCAA)),有助於增加老年人的肌肉量。此外,維持血中足量維生素 D,亦有助於改善肌力和體能。

骨鬆防治策略中,肌少症與跌倒的預防與處置是不可欠缺的一環。多面向因子評估與預防跌倒需不斷強調,而運動與足量營養補充,更為其核心策略。


骨質疏鬆症之預防與保健:飲食


針對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患者,每日建議的鈣質攝取量為至少 1200毫克。50 歲以上男性之骨質疏鬆症患者,每日建議的鈣質攝取量為至少1000 毫克。所有骨質疏鬆症患者的每日維生素 D 攝取量為至少 800 國際單位。(攝取量之計算包含飲食及補充劑)

同時補充足量鈣質與維生素 D,可以有效降低骨折風險。但單獨補充鈣質或單獨補充維生素 D,則無足夠證據顯示可以有效降低骨折風險。

高含鈣量食品以乳酪類最便利取得,其他如豆類、深綠色蔬菜、芝麻、金針、海藻、海帶、香菇、小魚乾、頭髮菜、堅果類等。此外,攝取富含維生素 C 之水果,如橘子、柳丁、奇異果、芭樂等,可促進鈣質吸收。

每次補充的鈣建議不超過 500mg(實際鈣含量),並且避免與鐵質同時使用而影響吸收率。

攝取過量的鈣質(超過 1,500 毫克)並不會產生更多益處,且可能有潛在結石或心血管疾病風險。

補充鈣質與維生素 D 無法取代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患者、已發生脆弱性骨折患者,應同時接受抗骨鬆藥物治療及補充足量鈣質、維生素 D。


骨質疏鬆症之預防與保健:良好的生活習慣


除了攝取足夠的鈣與維他命C和D以外,平常還需戒菸、戒酒、多運動。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預防骨質疏鬆、也預防跌倒。


骨質疏鬆症之預防與保健:運動


運動可增加骨密度、增強肌力、改善平衡功能、減少跌倒和骨折,但過量運動反而會有害骨骼健康。

停經前婦女和年輕人以重量訓練、荷重有氧運動、高衝撞的訓練及阻抗力訓練等較為合適;停經後婦女和年老者則採用規律運動,可從事一般有氧訓練、阻抗力訓練及平衡訓練等比較合適,如慢跑、太極拳、運動場上運動和球拍類運動、游泳等。


跌倒防治



骨密度隨著年齡增長每年下降,並伴隨跌倒風險增加。防止跌倒跟防治骨質疏鬆症一樣重要。

65 歲以上的老人,每年跌倒的發生率大約是 30~40%,超過 80 歲的老人,每年跌倒的發生率可高達 50%。

老年族群的跌倒通常不是單一原因所導致,跌倒的危險因子愈多,跌倒的機會愈大,常見的危險因子可略分為內在因子與外在因子兩大類。


預防跌倒的八個步驟


1. 住家安裝扶手和走道照明設備,根據環境設置適當的防滑設施。

2. 通道處切勿放置太多雜物、電話線或延長線等,以防止通道間行走之危險。

3. 必要時根據個案狀況提供適當輔具,包括床邊的扶手、拐杖、助行器和髖部保護帶等。

4. 定期進行適當的負重和加強肌力訓練,以改善身體平衡能力。

5. 維護視力清明、保持眼鏡清潔和良好功能,並戴太陽眼鏡減少眩光。

6. 穿著舒適的鞋子,需有寬闊的鞋跟和防滑鞋底,確認有良好穩定支撐。

7. 攝取健康飲食,包括新鮮水果,蔬菜和含鈣食物。

8. 如果感到頭暈,活動前先休息片刻再起身,與醫生諮詢調整藥物,避免服用不明成藥。


骨質疏鬆症之藥物治療及用藥注意事項




類固醇引起的骨質疏鬆症



類固醇的使用會縮短成骨細胞及骨細胞的壽命,減少其活性以及骨骼的血管分佈,因而削弱骨骼強度。

研究顯示所有人口中有將近 1%使用類固醇,而使用類固醇六個月以上的病人約 50%會罹患不同程度之骨質疏鬆症。

FRAX 計算未來 10 年骨鬆性骨折風險時,需依每日平均使用類固醇的劑量調整權重,作為個人的假設性介入閾值。

現行治療指引中並不因病人使用類固醇的劑量不同,而給予不同的藥物建議,但建議應參考病人情況、安全性、使用藥物遵從性以及各國的藥物使用適應症後,共同決定。


次發性骨質疏鬆症的原因、診斷與治療


高達 30 % 的停經後婦女,以及超過 50 % 的停經前婦女和男性病人,可能有潛在的次發性骨質疏鬆症的病因。

大多數專家所建議的基本檢驗項目,包括一般血球計數、肝腎功能、血中鈣、磷、維生素 D 與副甲狀腺素濃度、甲狀腺功能及性荷爾蒙等,以排除掉常見導致次發性骨質疏鬆症的原因。

(1)內分泌代謝疾病類 : 

糖尿病、肢端肥大症、生長激素缺乏、庫欣氏症候群、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亢進、性腺機能減退等。

(2)營養、胃腸道相關疾病 : 

酗酒、神經性厭食、低血鈣症、慢性肝病、吸收/營養不良的乳糜瀉、克隆氏症、胃切除或胃繞道手術、中心靜脈營養使用、維生素 D 缺乏等。

(3)藥物 : 抗癲癇藥、芳香酶抑製劑、化療/免疫抑製劑、類固醇、GnRH 促性腺激素、肝素、鋰鹽、氫離子幫浦阻斷劑、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SSRI)、SGLT2 抑製劑、胰島素增敏劑、超生理量之甲狀腺素等。

(4)其他:成骨不全、僵直性脊椎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友病、重度憂鬱症、骨髓瘤、癌症、器官移植、腎功能不全、腎小管酸血症、類風濕關節炎、地中海貧血等。

針對糖尿病人者骨鬆性骨折之硏究發現,糖尿病人者其骨折風險相對較高,故建議此類患者骨密度 T值-2.0 可視同一般人的 -2.5,T值 < -2.0 可考慮介入治療。


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之評估與治療流程




附上骨質疏鬆症的評估流程圖。

關於骨質疏鬆症藥物治療的部分,放在筆記整理(下),請參考。


2023 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指引:筆記整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