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均賢 醫師、王杏文 糖尿病衛教師
看完了「新診斷糖尿病:注意事項(上)和(中)」之後,我們知道糖尿病其實很常見,平均十個台灣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
我們也知道糖尿病的併發症會導致血管阻塞、免疫力下降,常常生病。但是只要我把血糖好好控制平穩,就可以讓血液循環變好、免疫力上升。
我買了血糖機,每天監測飯前飯後的血糖,目前配對血糖值幾乎都落在 30-60 (mg/dl)之間。
偶爾超過的時候我就會記錄吃的東西,下次調整飲食,並且飯後散步個 20分鐘,讓血糖降下來。我發現這個方法非常有用!努力真的看得見。
請問林醫師,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
恭喜你,血糖愈來愈穩定、身體愈來愈健康了。以下介紹飲食三觀念與六原則。
飲食三觀念
觀念 1(用餐順序):先吃蔬菜類與蛋白質,澱粉放在最後吃
觀念 2(正念飲食):心存感恩,慢慢吃、專心吃、享受吃
觀念 3(總量管制):糖尿病不用餓肚子、除了含糖食物及油炸食物/高脂肪含量食物不建議糖友攝取以外,基本上各種『天然食物』都可以適量攝取。
飲食六原則
1. 定量的主食(如飯、麵、吐司、饅頭、地瓜、麥片等)
2. 適量的豆魚蛋肉類,優先選擇植物性蛋白質食物(豆類,此指黃豆、黑豆及其製品,如豆漿);動物性蛋白質食物選擇中、低脂部位。
3. 大量的各色蔬菜(如綠色葉菜、黑色木耳、紫色茄子、紅色蘿蔔、黃色彩椒、白色洋蔥、褐色菇類)
4. 每天水果1-2份(1份約為1顆棒球的大小)
5. 每天乳品1-2杯(補充鈣質攝取)
6. 烹調用好油、堅果適量吃(選擇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及無調味堅果)
詳細的『個人化』飲食注意事項,或如何計算醣類食物份量與熱量,請於回診時和您的營養師、衛教師充分討論喔。
做什麼運動比較好?
各種運動都可以,但是要注意安全。
選擇自己身體可負荷的運動種類,老人家可以出門走路、散步,打太極拳、練氣功,年輕人可以去跑步、騎腳踏車、重量訓練等等。
阿賢醫師小叮嚀
提醒運動前請監測血糖,運動流汗超過半小時應視情況補充 1-2 份糖,以避免低血糖。
許多長者習慣清晨空腹出門散步,建議先「監測空腹血糖,若 > 100(mg/dL)再外出運動」;並且「隨身攜帶糖』(如咖啡糖包 3 包)」。
如果監測血糖過低,需先吃一點食物再外出。
清晨外出最好能結伴同行,並穿著顏色鮮豔的衣服,增加他人的辨識度及行走的安全性。
糖尿病特殊情況的運動建議
居家簡單運動:林醫師實際經驗分享
跑馬拉松,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平常還要注意什麼呢?
【生活上】
請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若因工作需求必須輪班,請盡量安排固定的班別或養成符合班別的規律性。
【外出時】
平常隨身攜帶糖包或糖果。
出門「不可穿拖鞋或夾腳拖」,穿著舒適合腳的鞋子襪子。
每天檢查腳底是否有傷口,避免細菌從傷口跑進身體。
【旅遊時】
如果安排旅行,請記得多準備 3-5 天的藥量,建議可分別放置隨身包及行李箱,並告知與您同遊的親友。
使用胰島素或腸泌素,若未開封須冷藏保存(2-8 度),若已開封可於室溫保存28天。
「胰島素空針或筆針,只能注射一次,禁止重複使用」,以免造成細菌感染。
糖尿病要看哪一科醫生?
糖尿病是常見慢性病,一般內科、家醫科與其他各科的醫師都可以開立處方。
然而糖尿病背後的病生理機制其實相當複雜,屬於新陳代謝內分泌科專門研究的領域。
台大醫院在教授與前輩們的努力下在糖尿病領域研究紮實,多年來從基礎到臨床研究成果豐碩,在國際學術上佔有一席之地。
1980年代台灣成立第一個糖尿病中心以及糖尿病衛教學會,在臨床上不斷推廣與分享治療經驗。
對病友而言,血糖能好好控制最重要的關鍵,仍在於病人跟醫師能充分配合,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與規則服藥。
其實治療糖尿病不一定要到大醫院,但是一定要找一位您願意長期配合看診的醫生。
即使血糖控制良好,也需要定期追蹤。
糖尿病定期檢查項目
抽血檢查:血糖、 糖化血色素、血脂肪
尿液檢查:尿白蛋白(糖尿病腎病變指標)
眼睛檢查:篩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或黃斑部病變
足部檢查:
- 踝臂血壓比值:篩檢周邊動脈疾病
- 單股尼龍纖維檢查:篩檢末梢神經病變
- 檢查有無下肢水腫或傷口感染
提醒您~在家認真照顧自己,來到診所或醫院,由醫療團隊為您追蹤。
請加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
要獲得上述完整的醫療服務,請務必加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
讓完整專業的醫療團隊,包含醫師、營養師、衛教師等。一同用團隊的力量,守護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