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均賢醫師: 值班 的搜尋結果 WFU
針對查詢「值班」依關聯性排序顯示文章。依日期排序 顯示所有文章
針對查詢「值班」依關聯性排序顯示文章。依日期排序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2月24日 星期日

新竹台大最後一個值班夜


作者:林均賢醫師




結束新竹台大最後一個值班。

晚上看到護理師在訂飲料,以前她們都會被我唸:「不可以喝含糖飲料!要就喝無糖!」

這次阿賢沒講話,因為她們多訂了一杯燒仙草請我吃,說要幫我慶祝一下。


喝燒仙草陷入各種回憶


在醫院裡最後一次值班,獨自喝燒仙草的時候,內心百感交集...陷入醫院裡一個又一個回憶裡。




這麼多年來醫院值班,晚上通常都在睡覺,不過半夜偶爾也會被叫起來CPR,尤其當年實習醫師的時候...,住院醫師的時候...。

各種得意之作,或是各種糊裡糊塗的事,不過都是很多很多年前的往事了...。


PSVT 結束這一回合


凌晨病人心律不整跳了幾次 PSVT,戴聿晨(戴姊)打來,病床旁備好電擊器與急救車,以很久沒使用的急救藥物 Adenosine 6mg and 12mg 結束生涯最後一個值班日。

打了兩次藥,心電圖上的心跳,由快而慢,由慢復快,最後終於恢復了竇性心律。


感謝醫院裡的每一個人


感謝醫院裡教導我的師長,與持續協助我的團隊夥伴。

承蒙您、恁仔細、感謝勞心勞力。

會想念各位。

2023 年 12 月 24 日 林均賢補記。


阿賢值班日記(新竹)










阿賢值班日記(台北)








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成為別人的祝福,是多麼美好的事:記錄手術後的第一班


作者:林均賢醫師




敗血性休克


手術後一個月,第一次在醫院值班。

八點剛上班,護理師馬打來說某床癌症患者血壓只有五十,去看病人發現心跳一百七,全身發抖,血壓量不太到,血氧也測不到,感覺一副快要 CPR了!

判斷應該是敗血性休克。

在打中央靜脈管(CVC)的時候,心裡一直祈禱:趕快打上,拜託心跳不要突然停止!


拜託心跳不要突然停止


這時其他樓層值班的魏平雅學姊突然出現,面帶酷酷的微笑。看到她我就安心了,馬上打上,開始收針收東西。

和一群護理師忙了一輪,換了抗生素、灌了很多點滴,給了升壓劑,幸好就穩定下來了。

記得不久前某次值班,一上班病人就準備插管,魏平雅學姊也是路過,馬上插管成功!學姊來就會結束。


突然想起很多很多年前


突然想起很多很多年前,我年輕的時候在總院 13C 內科病房,我 R1、學姊 R2,我呆呆的各種不會的問題都問她,她也是這般酷酷的微笑...

一晃眼就這麼多年了!

值班一整天躺回床上,上午六床、下午兩床、晚上兩床,我這段總共入了 10 床新病人。

過了這麼多年,自己還是在值班打 CVC,弄休克的病人...

做的代誌和 R1 敢若同款?(做的事和第一年住院醫師一樣)


阿賢你有長進嗎?


這時,有個聲音突然從天頂落來:「阿賢!這歸年你到底有長進無?」

「有阿,我阿賢門診幫阿婆調血糖,馬會開一寡藥仔,摸病人的甲狀腺,鼓勵 in 愛運動...」

「毋捌罵病人,攏是低聲下氣、好言相勸,有做好事啦~」


沒有長進,也沒有長退


「雖然太困難的急救,需要人幫忙,但是基本的插管、CVC 攏有成功...寶刀未老啦!」

「就算沒有長進,也沒有長退,而且年紀大了,值班很累欸~」

「無你家己來值看覓?(不然你來值看看)」我不服氣的回答。


人生應該繼續前進


「什麼長進、長退?根本黑白講!你的人生,應該繼續向前了...」天頂的聲音繼續講。

我沒有答話。

我的人生是應該繼續前進了。

不遠的地方,有一個更大的世界與搭起的舞台,正在迎接我的到來。


成為別人的祝福


我一切的天賦與才情,都受祝福而來。

只要我繼續勤奮努力,為每一位病人仔細著想,我也會成為別人的祝福。

這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2023 年 9 月 25 日,值班隔日為之記。

(相片為前年旅遊的東海岸)


林均賢醫師的日記



2022年9月27日 星期二

和三位住院醫師吃竹東牛肉麵

 作者:林均賢 醫師




今天竹東看完門診,載三位住院醫師一起去竹東市區吃牛肉麵。

蔡承佑、陸秉航、鄧書帆三位學弟是總院派來的第一批R2內科住院醫師。應該是竹東醫院開院或改制台大以來,第一次有住院醫師大駕光臨。

三位學弟程度都很好,照顧病人很細心,和專科護理師、護理師們相處融洽。來了之後大大改變了內科病房的生態。

他們來了這兩個月我的感覺是,以前值班的時候沒事還好,忙起來會累死。

因為晚上同時要值加護病房、普通病房、專責病房,還有精神或復健科病房也會打來。

好處是萬一病人插管送下去加護病房,自己跟自己交班即可,不會有遺漏的部分。

住院醫師來了之後,值班變得很輕鬆!住院醫師確診那周,突然覺得值班好累阿…。我以前到底怎麼值的?對過去的自己肅然起敬。

住院醫師叫我老師,一開始不太習慣,後來想想,真的差很多很多屆了,歲月不饒人哪。

這個月也是我支援竹東病房的最後一個月,即將回新竹繼續值班。

學了很多客家話,吃了很多客家菜包和水粄,都非常食用,之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客家鄉親,承蒙恁」

「hagˋ gaˊ hiongˊ qinˊ,shin mung ngi」

「客家鄉親,謝謝妳」

2022 年 9 月 27 日為之記




2024年4月3日 星期三

學弟(妹)你問得很好!台大代謝內分泌科歡迎您


作者:林均賢醫師


(照片來源:陳冠樺醫師)


八名醫師,氣勢驚人


台大內科今年在王治元教授號召下,一口氣收了八名代謝內分泌次專科醫師,氣勢驚人!(那年只有我跟林冠宇)。

其中好幾位學弟認識,以前常常問我問題,讓我印象深刻。

我認識他們的時候,他們好像還是五六年級見習醫學生而已,沒想到都要進入次專科了。


事緩則圓



以前在台大糊里糊塗當了幾年內科住院醫師,一覺起來變成總醫師(CR),根本不會教學弟妹。

他們問的問題答不出來,先回說:「學弟(妹)你問得很好!明天找時間一起討論~」

事緩則圓,以時間換取空間。


印象中的總醫師很兇


小時候印象中總醫師(CR)很大、很威風。

發照會單前,要先寫下重點,準備好才敢打電話,避免被臭罵一頓。

早上的 medical challenge 或是晚上的交班會議,都很怕被點到,CR 的眼神一過來就想逃。


圍城下的孤軍



他們眼神一到,彷彿電影裡指揮官手一揮,接著就要萬箭齊發、用環環相扣的醫學問題包圍你、拷問你。

而你是圍城下的孤軍,無路可去。

某次值班夜的交班會議,CR 領著千軍萬馬,用各種醫學問題,四面八方強攻內科住院醫師同事「葉淨元」。

葉師傅攻守有度,不愧是本屆內科醫師最強高手,各種艱深的感染症問題,幾番強勁兇猛的攻勢,都被葉師傅一一化解了,看他氣定神閒,似乎仍游刃有餘。

CR 點點頭,接著眼神看到阿賢...,不妙!


胸痛有那些非典型症狀?



「胸痛有那些典型或非典型症狀?那些族群表現比較不典型?」「女性糖尿病?還有嗎?年齡?」

「你確定?」總醫師皺了一下眉頭,抬頭看了我一眼。

「她 32 歲有發燒,你還有那些鑑別診斷?急性心肌炎?該做什麼檢查?」

「你確定?」總醫師又皺了一下眉頭,銳利的眼神再次看了我一眼。

住院醫師輪流恭敬的把病房值班本交上去,厚厚的值班本愈疊愈高,總醫師一一蓋完章,一本又一本的甩到桌上,聲音愈來愈嚴厲...。


危急存亡之際


成吉思汗鐵木真,蒙古大軍所到之處,望風披靡。攻勢一波接著一波,有如怒濤排壑,愈來愈凌厲。

常常主力部隊都還沒上場,前鋒就把教室裡滿坐的實習醫師、住院醫師們殺得片甲不留。

阿賢平常魚目混珠,應付應付家屬還可以,面對 CR 步步進逼,桌上的內科生存手冊翻來翻去,就是找不到胸痛那一頁,全身冒冷汗,胸口也開始隱隱做痛起來!

平常前幾回合,阿賢都早早投降,今日苦苦支撐,並非求什麼奇蹟出現,而是環顧四方,武功高強的林冠宇、藍鼎淵,剛好都坐在旁邊!讓阿賢心中燃起一線生機...。


苦撐待變,武功大進


突然間,小聲的答案從耳邊開始出現了!阿賢瞬間武功大進,侃侃而談,愈講愈有自信...。總醫師點點頭,眼神移到下一位可憐的傢伙。

阿賢滿心雀躍與歡喜,不管下一位苦主是誰,總之暫時度過平安的一天!


沒有問題的遺憾


以前阿賢幾乎不曾問問題,一來不知道要問什麼、二來也不敢問。被動接受訊息去回應,沒有時間去思考與發問,回想起來不無遺憾!

希望當年的自己除了每天在醫院的角落慶幸苟且偷生,更應該多觀察多問,對醫學懷抱熱情與好奇。


記得一種「感覺」而已



我們曾經在這裡跌倒,我們曾經在這裡奮戰。

我們眼看幸運的病人即將平安出院,家屬不斷跟我們道謝;也眼看不幸的病人本來好好的,下一秒突然倒下,一群人緊急急救,在血泊中滿身凌亂,再也沒有回來...。

我們曾經在各種檢討併發症與死亡案例上被罵得體無完膚;我們曾經在各種晨會與交班會議上,被問到無地自容...。

人的記憶很奇妙,雖然廣大精深的內科學在腦海中淡去,學長的面目與凌厲的眼神也完全遺忘了,但是有人給的鼓勵一直記得。

事過境遷,已不記得任何具體內容,都只是記得一種「感覺」而已。


要不要來走我們這一科?



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也學會肯定自己、接納完全的自己,都是很多很多年以後的事了。

「學弟,你問題問得很好!程度很不錯,要不要來走我們這一科?」

內科的學長姊不是很兇就是很忙,只有我們例外。


不是很兇就是很忙,只有我們例外



他們有的整天在做心導管搶救病人的心臟,有的在洗腎室看機器旋轉。

他們有的做支氣管鏡檢查病人的呼吸道,有的在做胃鏡大腸鏡檢查病人消化道是否有任何病灶?

他們有的運籌帷幄,鎮守在加護病房保衛大台灣的健康。有的戴上 N95,護國前鋒在防疫最前線的隔離病房...。

內科的學長姊不是很兇就是很忙,或是兩者兼具,只有我們例外。


代謝內分泌科歡迎您


這裡值班室溫暖舒適、老師們傾囊相授,學長姐親切有禮,以鼓勵代替責備,探索浩瀚的醫學知識。

腦垂體、甲狀腺、腎上腺、胰島素,每個器官都很有趣!

中午晚上提早半小時,調整血糖與內分泌,更是有益身心健康。

台大代謝內分泌科歡迎您。

2024 年 3 月 31 日為之記。


代謝內分泌科(2019-2021)








































總醫師的最後一日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值班時遭遇新冠(武漢)肺炎患者死亡

作者:林均賢 醫師 




昨晚在醫院值班,遇到 80 多歲男性,不幸感染新冠(武漢)肺炎重症的患者。

下午血氧濃度就開始下降,到了晚上在給予最高氧氣流量的情況下,血氧濃度仍然不斷降低、血壓也不斷下降...。

家屬已簽署不急救同意書,沒有插管或給予強心劑,在入院第五天,我值班的傍晚,因呼吸衰竭於新冠肺炎專責病房死亡。

這是我第一次穿著全套隔離衣,在專責病房內宣布病患死亡。

因為疫情規定,即使發出病危通知,家屬依規定也無法見到病患最後一面。




和護理師討論後,在患者逝世前兩小時,用視訊的方式讓女兒可以看到父親最後一面。

回顧病史,這位高齡患者罹患糖尿病多年,並且長期住在機構,屬於新冠(武漢)肺炎高危險群。雖然有施打疫苗,仍不幸病逝。

我門診很多高齡糖尿病的長者,詢問下大部分都有施打三劑疫苗,但也有少數只打一劑甚至完全沒有施打疫苗,怎麼勸也勸不聽,其實真的非常非常危險

目前 Omicron 病毒已經在社區傳播,雖然在台灣目前 99.7% 都是以輕症為主,只有不到 0.3% 會發展成重症。

但是 0.3% 可能就是生與死的距離。

打疫苗有副作用,打滿三劑也還是可能會感染,不過目前主流醫學界仍強烈建議要打滿三劑疫苗,以大幅降低感染變成重症的風險。

希望還沒打疫苗的病人、家屬好好考慮一下。

保護自己、也保護自己的家人。

2022 年 5 月 13 日 林均賢 為之記


新冠(武漢)肺炎重症風險因子

  • 年齡 ≧ 65歲
  • 糖尿病
  • 慢性腎病
  • 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
  • 慢性肺疾(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
  • 慢性肝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
  • 結核病
  • 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
  • 精神疾病(情緒障礙、精神分裂症)
  • 失智症
  • 吸菸(或已戒菸者)
  • BMI ≧ 30(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BMI 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
  • 懷孕
  • 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HIV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

(上述內容摘錄自台灣臨床處置指引第十七版)







2022年2月3日 星期四

大年初一值班札記:我右耳痛!

作者:林均賢 醫師 


我仔細觀察這隻耳鏡,外型專業穩重,還附上一個綠色小按扭,於是我就大方的給它按下去


醫生,我右耳朵會痛!


大年初一值班,接了某床肺炎的阿伯住院。

肺炎其實沒什麼特別,值班一半以上都是接肺炎的患者。阿伯人看起來精神很好,我走靠近聽一聽,兩側呼吸音也很乾淨。

問他還有沒有什麼問題?正準備離開接下一床病患時,病人突然跟我說:「醫生,我右耳朵會痛!」

「疑?」

感冒比較會合併中耳炎,但是肺炎好像比較少合併中耳或外耳炎。就個人內科經驗,肺炎倒不常合併耳朵痛。


本來想打發一下病人,跟他說沒關係...


本來想打發一下病人,跟他說即使耳朵發炎也沒關係,因為我們施打廣效性的抗生素,可以全身性的治療...。

但這時腦海中突然有一個聲音出現了:「阿賢,不要再說那些了,不如幫病人檢查一下耳朵吧!」


堂堂台大內科醫師,不會看耳朵?


好啊!我心裡回答。心想:堂堂台大內科醫師,不會看耳朵?有點自己被自己冒犯的感覺。

於是轉頭問旁邊護理師 A:「病房有沒有耳鏡阿?」答案當然是沒有。

於是請護理師 A 跟樓下耳鼻喉科病房借耳鏡,就先去忙別的事了。

過一會兒護理師 A 打來說耳鏡送到了,於是我再走回病房。

我仔細觀察這隻耳鏡,左看右看,雖然可能有點年代,但是外型專業穩重,握把合手,還附上一個綠色小按扭,於是我就大方給它按下去。


耳鏡沒有亮


我按來按去,接著扭來扭去,耳鏡還是沒亮。

我想說:是不是電池沒電了?於是問了護理師 A。護理師 A 是孕婦,她轉身打開護理站最上排的櫃子,指了指最上方的箱子。

於是我從上排櫃子把箱子搬下來翻翻找找,找出一排備用電池,換了兩顆一號大電池。

再次轉了轉、扭一扭、按一按。


耳鏡還是不會亮


我有點懊惱地問護理師 A:「妳幫我看覓一下,燈火(ting-hué) 哪會袂光?」

護理師 A 扭一扭、按一按,燈還是不會亮。於是交給護理師 B 。

護理師 B 扭一扭、按一按,燈還是不會亮。又忙了一陣...。

「奇怪,哪會袂光?」把耳鏡拿回來放在桌上,我陷入一陣長考...。

護理師 B 說:「毋知呢,可是樓下說測試過會亮才給我們的。」

我問:「那怎麼不會亮呢?擱試一改,一定會亮!」

護理師 B 說:「真的不會亮啦,不然我打電話下去請他們再送一隻上來好了...」


耳鏡突然亮了!


說時遲、那時快。耳鏡的燈,竟然亮了!

雖然只是一道微弱的光從尖嘴洞裡冒出來,但是燈亮了,彷彿一切都充滿著希望。

非常好!一手拿起終於會亮的耳鏡,開著微弱的燈不敢關它,怕突然又熄滅了。

我大步走進病房,簾子拉開:「阿伯你好,我又來了


簾子拉開:「阿伯你好


話沒說完,接著一鼓作氣,用記憶中很久很久以前,先生(せんせい)教我檢查耳朵的方法,俐落的把病人右耳往後一撥,耳鏡伸進去。

順著耳道前進,正準備用充滿自信的語氣告訴病人:「你耳仔(hīnn-á)發炎囉!」

然而...


一公分等於幾奈米?


順著耳道前進接近一公分,以現在台積電半導體全球領先的技術標準來說,從耳道口算起,接近一公分等於一千萬奈米的深度,不幸的遇到了一坨耳屎。

還是一大坨。



透過Google 查詢,單位已經過正確換算


像開一台 Toyota 老車在路上好好的,卻在隧道裡遇到一台垃圾車停在正中央。

阿兄?會當借過嗎?這是磅空(pōng-khang)欸!垃圾車不可以停在磅空阿!


Toyota 老車在隧道裡遇到一台垃圾車


大年初一,阿賢的 Toyota 卡在一千萬奈米的技術暫時無法突破。垃圾車擋住了磅空,阿賢是要如何看病人呢?

大年初一,心血來潮,卻出師不利,這一大坨怎樣就是繞不過去。內心扼腕,又要不失優雅從容自信的跟病人對話,阿賢感到一陣疲憊。

著(tio̍h)!今仔日是初一,阿賢決定大年初一不要弄痛病人的耳朵。

繞來繞去繞不過這一大坨,趁跟病人講話的時候,握緊方向盤,把 Toyota 直直倒退嚕(Tò-thè-lu)出來,結束了這一回合。

我把耳鏡放在護理站桌上,攝影留念,紀念大年初一在病人耳朵裡開一台 Toyota 老爺車。

開了一瓶耳滴劑後,繼續看下一個病人。


在內科病房,很少在用耳鏡了


病人要看耳朵的話,通常要去耳鼻喉科治療室,不過剛好遇到大年初一,千載難逢的時刻,讓我複習很久沒用的耳鏡。

在醫院裡,常常想幫病人多做一點事情,不過有時候病人太多、太累或各種原因導致熱情被澆熄。但心裡知道,不管如何都應該要幫忙病人才對。

看耳朵這件小事雖然無功而返,不過後來想想,對自己無形中也是一種鼓勵。


努力當個熱心的醫師


鼓勵自己要努力當個熱心的醫師。在各種條件下,都要盡可能用言語、用行動關心自己的病人。

因為我發現在一大群醫師裡面,病人並沒有能力區分醫師研究的好壞與學問的高低,但是他們可以感受到醫師的關心。

關心不用太多學問,有時候只是一些小小的舉動。

阿賢學問普普通通,一時之間難以突破,不過多關心病人這件事,只要努力應該還做得到。

2022 年 2 月 1 日 大年初一 為之記

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作者:林均賢 醫師


上次值班,住院醫師半夜一點打來說病人喘,不知如何處理。

我走去病房,病人看起來還算穩定,於是坐下來跟學弟大致講一下喘的病人該如何初步評估。看他好像還是似懂非懂的樣子,於是離開前跟他說,剛剛我請他抽的動脈血結果出來,如果判讀沒有把握,可以打給我。

半夜三點左右又打電話來,電話中聽起來還好,不過看學弟很認真,於是走去病房跟他稍微討論了一下。看他聽得很認真,不過從他問得問題,知道他大概沒搞清楚狀況。

走回值班室的時候,想到這幾年在台大醫院,看到無數絕頂聰明、才華過人的人,自己內心無比尊敬外,卻也不敢有任何表示。

倒是偶爾遇到不知所措的學弟,自己在當下如果多出任何一點點耐心,大概都是想起當年的自己。或者某方面來說,也是現在的自己。

天助自助,不時奮起。

2019 年 9 月 22 日

2022年1月29日 星期六

做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祂身上


作者:林均賢 醫師

1994 年夏天馬來西亞旅遊,攝於蘭卡威沙灘(左一林均賢)


凌晨三點急救廣播


昨晚在 A 區值班,凌晨三點睡到一半,樓下 B 區 95 急救廣播。

趕過去時雖然場面一陣混亂,已經看到一個貌似學弟的醫師在準備插管,同時指揮大家急救。

插管後掃超音波,超音波掃完幫忙打中央靜脈管,動作從容熟練、有大將之風。幾輪 CPR 和打強心劑後不久病患很幸運地恢復了自發性心跳與呼吸。

心臟科與 B 區主治醫師跟家屬解釋完病情後,這位貌似學弟的醫師又自告奮勇,陪同病患轉入加護病房。

這位醫師表現優秀又非常主動負責,給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總覺得他十分面熟,卻一直想不起他是誰...


走回值班室睡覺,雖然很疲倦,但是半夜被叫起來,一時之間無法入眠,總覺得他十分面熟,卻一直想不起他是誰…,不久就睡著了。

隔天白天走到一樓大廳準備去全家買早餐,電視牆上看到最佳住院醫師的介紹,一看照片發現就是他。


突然間我想起來了!


我想起我在台大擔任第一年內科住院醫師,那時候在七樓的急診後送病房,處理很多困難的病患。其中一位老病人,病況特別複雜,雖然經過一番搶救,最後仍不幸病逝。

他的其中一名家屬是台大醫學系低年級的學生,雖然很孝順,當時對臨床醫學還並不了解...。

多年後我再度遇到他,已經從醫學系的學生,成為能獨當一面的急診醫師,熟練地指揮急救,救回很多困難的病患。並且充滿熱誠地在他的工作崗位上為病人努力著。

他在天上如果知道,應該感到很欣慰吧!


做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祂身上


這位學弟的表現給我很大的鼓勵。

自己每天也都要很努力成為一位更好的醫師,努力關心自己的病人並且有能力花多一點時間在那些困難與弱勢的病人身上。

因為「做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祂身上。」(馬太福音 25 章 40 節)

凡祈求的,就得著;凡尋找的,就尋見。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被遠方天上的人看見。


時間不斷推移著我,卻忍不住常常回頭


這幾年許多家人先後離世,儘管時間不斷推移著我,卻還是忍不住習慣回頭。

在門診、在病房、在檢查室、在東址的大廳、在西址長長的中央走廊、在新竹分院擁擠的候診走道,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回頭。

在人群中越過一台台輪椅、越過一顆顆高矮不一的人頭,尋找一位雖然身體日漸衰老、正一步步邁向死亡,三十年來始終是我最忠實的老朋友。

這幾年還是常常忍不住回頭,雖然再也沒看見他的人影,來來去去的,依然充滿他的聲音。

這幾年佇病院 ê 人群中越頭,雖然再沒看見伊 ê 人影,毋過來來去去 ê,猶閣是伊 e 聲音。


2022 年 1 月 27 日 為之記
2022 年 1 月 31 日 完稿於除夕夜

2023年8月15日 星期二

賴超倫主任:內科交班會議


作者:林均賢醫師




昨晚值班由內科部賴超倫主任親自坐鎮。

7:30 準時進行交班會議,學弟李宜鴻醫師回新竹升主治後第一次值班,主持的很好。我的區域整晚只進兩床新病人,一夜好眠。

相片為賴主任親自拍攝。

2023 年 8 月 15 日 為之記


林均賢醫師的日記



2024年8月10日 星期六

往事不如雲煙:記高級救命術


作者:林均賢醫師




想起死去的病人,心裡非常慚愧


高級心臟救命術執照過期,下午參加新竹台大的急救課程,由急診科張家豪醫師上課。

張醫師用模型讓我們現場練習壓胸、氣管內插管與電擊。

看到這些模型,立刻想起醫院裡各種急救場合,想起許許多多死去的病人,心裡非常的慚愧...。


半夜壓滿半小時的CPR


記得內科實習的時候,半夜999,跑上去壓胸,最期待的是病人趕快恢復心跳,就可以回值班室睡覺,否則就要壓滿半小時。

全身是血的、骨頭斷光光的、全身骨瘦如柴只有肚子脹得跟氣球一樣大的,雙眼睜大大的...,我們都安慰家屬說病人已經沒有痛苦的死亡,其實很多病人都死得很慘,只是不忍心這麼說而已。

除了少數幸運的病人,大部分都沒有救回來。


最怕不死不活


記得有一次三更半夜急救完,病人恢復了自主心跳,我很高興跟學長說:「耶!救回來了!」

學長冷冷地回我:「不一定,先回去睡覺。」

停頓了一下,他又說:「活著不一定比較好...」「最怕就是這樣不死不活的,他脈搏很弱...」學長站在走廊上看著遠方,好像不是在對我說話。

我在旁邊不敢講話,默默走回值班室睡覺。

果然才剛躺下去沒多久,再次急救廣播,我爬起來趕快再衝過去...這次就沒這麼好運了。


活著好像也只是活著?


剛進醫院實習,對醫學還似懂非懂的時候就在壓胸急救,醫師袍很快就弄得破破爛爛的,常常衣袖都是血漬,洗也洗不太掉。

很快的變成內科住院醫師,一開始插管也是常常插不上,後來練久了才慢慢摸出訣竅。

等到資深一點,進入加護病房顧病人情況又不一樣了,這裡有呼吸器、有葉克膜,可以操作的設備更多,病人一時之間不太會死,但是很多我感覺他們活著好像也只是活著而已...。


查一個死一個!


那時候要寫一種內科學習護照,追蹤照顧過的病人,查病歷的時候,發現他們即使順利從加護病房轉出普通病房,很多後來還是因為各種原因不幸逝世。

那時候寫學習護照,查一個死一個,心情實在很低落。

越戰後很多美國士兵歸國,但是始終無法回歸社會,罹患了一種創傷壓力後症候群。

醫學生涯裡,感覺也受到各種創傷。回想起來,雖然有救活一些病人自己知道,但是綜合來說,得意的事少、慚愧的事多太多了...。


往事不如雲煙


十多年前剛進醫院的職前訓,還在跟北醫 971 同學一起對著模型練習氣管插管,像在玩家家酒。

十多年後,我已經離開醫院、找到一個團隊,努力把診所弄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週六下午三小時的急救課,回首十多年來的那些往事,往事不如雲煙,層層疊疊異常的沉重。

願亡者安息、生者走過死蔭的幽谷、常存愛與盼望。

2024 年 8 月 10 日 林均賢為之記。


我是誰?



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風來的時候

作者:林均賢 醫師




看完診走出醫院,外頭一陣暴雨,門診時渾然不覺。


血壓量不太到,準備急救


前幾天值班緊急幫 90 多歲肺炎的病人氣管插管送去加護病房,在加護病房時已經嚴重休克,全身冰冷四肢都是紫紺,三種強心劑都用到最高劑量,血壓還是量不太到。

除了呼吸器,點滴打入各種續命的藥物,也開始使用連續洗腎機洗腎。

病人全身插滿各種管子,護理師準備好急救板、電擊器在旁邊,準備隨時要 CPR 。


第四次插管轉加護病房


然而幾個小時後血壓、血氧都稍微恢復,生命徵象竟然又被我們維持住了。

看起來加護病房同仁對他都很熟,俐落的執行各種治療,因為這是他住院以來第四次從普通病房插管轉加護病房。


不會好,但也不容易馬上死


最近幾個月值班又開始顧加護病房。

回想以前住院醫師在加護病房的時候,有的病人會好,有的不會好。

但還有一種病人,在現代進步的醫療下,他們雖然不會好,但也不容易馬上死,實在很不忍心。午夜夢迴想到的時候,仍心有餘悸。


愛是永不放棄,也可以是放手


這幾年不斷推廣安寧緩和醫療,不過也有很多人甚至是醫療人員本身,也還無法接受這個觀念。

愛其實有很多種,有時候愛是積極、永不放棄,有時候愛也可以是放手。

兩者的愛,並無軒輊。


風來的時候


想想人的一生,彷彿一陣風吹過去,所有的榮華富貴、所有的喜怒哀愁,風來的時候,都將被吹散得無影無蹤。

我是誰?為了什麼而活?

風來的時候,我準備好了嗎?

2022 年 6 月 29 日 

照片攝於多年前一般內科住院醫師訓練結束時,同屆內科同事於台大醫院門口合影,大家看起來還很年輕的時候)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好運

作者:林均賢 醫師


前天(禮拜五)早上,一如往常在病房總醫師值班室內用電腦,做一些瑣碎的事。突然某個主治醫師跑進來說:「我早上去外院演講 Acromegaly (肢端肥大症),整理的幾個case,來跟你分享一下…。」說著說著就坐下來拿出手機把投影片一張張點開來講如何如何,我在旁邊負責一直點頭,覺得太厲害了!回想自己這幾個月來,跟過不少次張天鈞教授禮拜五門診,一半都是肢端肥大症的病人,自己暗自摸索,已經覺得略懂略懂,今天終於茅塞頓開!

突然想到一兩周前,另一位主治醫師也是突然跑進我們值班室內,跟我說他自己身上裝了連續血糖監測器,說著說著就把手機拿出來點開APP:「你看我的血糖都很穩,這餐飯後血糖特別高是因為吃完一小塊提拉米蘇。特別的是不管吃什麼,每餐飯後血糖都會有兩個peak才會降下來,跟我以前想得不太一樣…。」我在旁邊一直點頭,覺得有趣有趣!自己也很想裝裝看。

代謝內分泌科是一門很有趣的學問,從大腦出發到控制全身的內分泌賀爾蒙彼此也都會互相影響,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各式各樣的疾病,因此非常非常複雜。短時間內要全部弄懂,其實是件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幸運的是,我好像一直遇到很熱心的老師。

(最近很多事情都在摸索與嘗試中,但是運氣真不錯,要好好把握,故為之記)

2019 年 12 月 1 日 為之記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哀悼學弟之死


作者:林均賢醫師




晚上吃飯時,傳來急診學弟之死。

新聞報導其在新竹台北通勤時,偏離國道墜河,不幸事故身亡。

他是北醫的學弟,三十多歲年紀,剛當主治醫師、剛結婚,生命就這樣結束了,令人非常悲痛。

見到他最後一面是很多很多年前,他來台大內科實習,雖然我當時是內科住院醫師,但是醫院內科很大,不同病房幾乎不會遇到。

某天中午我從醫院二樓走到醫學院要去吃胖媽的路上偶然相遇,匆匆打個招呼。

記得他笑容可掬的樣子,沒多聊就走了,沒想到那天是最後一面...。

記得很多年前,內科住院醫師輪訓到新竹時,有幾次周末值班隔天上午開車回台北。

開車時精神其實都不太好,有幾次在高速公路上還不小心打瞌睡 (tuh-ku),眼睛一直想閉起來,手握著方向盤,努力把眼睛睜開,還好都沒出事。後來盡量都不開車。

不過後來在新竹醫院當主治醫師幾次值完班開車回家,雖然路程不長,每次開車回到家都非常疲憊。假如路上遇到狀況,大概也來不及反應,其實也很危險。

提醒身邊的同事,值班後盡可能不要開車,避免發生意外。

當醫師第一件事不是救人,而是避免過勞。

年紀輕輕的學弟就這樣走了,令人無比悲傷,願他在天上安息。

2024 年 3 月 29 日。


愛會傳下去:感念學長林大



2023年1月24日 星期二

了解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功課


作者:林均賢 醫師


大年初二醫院值班,兩床病人休克合併呼吸衰竭,抽了兩隻動脈血、也放了兩隻中央靜脈導管,其中一床在半夜的專責隔離病房。

記得以前實習的時候,抽動脈血常常抽不到;住院醫師的時候,中央靜脈管一開始也常打不上。在台大動作不快、學問也不怎麼樣,各方面都不是很理想,到了住院醫師尾聲,才比較熟悉這些內科基本技能。

回新竹當主治醫師主要都在看門診,除了甲狀腺就是看阿公阿婆的血糖,值班以外,這些技能是更少用到了。

不過說也奇怪,以前覺得很困難的事情,似乎過了某一個門檻,就變得很簡單。現在沒用超音波,手摸一摸就大概可以知道血管的位置和走向,手刀未老也!

抽動脈血、打中央靜脈管這些基本的技能,當年累積無數次的失敗經驗都烙印在腦海中,直到現在,多能盡量避開那些錯誤步驟,導致成功率上升。失敗為成功之母也!

內科還有一些進階技能,像是從肋骨中間劃開插入胸管、或是用導管把暫時性的心率節律器送進跳動的心臟等等,住院醫師在加護病房體驗過幾次,實在有點可怕,沒學會就畢業了,終生再也無緣。

雖說勤能補拙,但是在不擅長的領域,再努力、花再多時間投入,最多也只能跟別人不要差太多,要比別人好是很困難的。樣樣都想勤能補拙的話,人生太辛苦了。

人的一生有限,找到自己最有興趣也最擅長的事情去發揮,我覺得應該更為重要。

從小父母有父母的期待,老師有老師的期待,但是了解自己,找出自己的興趣與專長,不是父母的責任、也不是老師的責任,完完全全是自己的責任。

了解自己,是一生最重要的功課之一。

據我這幾年對住院醫師的觀察,醫療的技術可以練習、醫學的知識可以學習,但是是否願意關心病人,很大一部分來自內在的天性與感受。

發現這個真相的時候讓我受到很大的鼓舞,彷彿找到一條自己的路:

「只要我在乎我的病人、在乎跟他們的關係,為他們高興、為他們煩惱,無關任何技術或醫學知識,我就可以成為一位關心病人的醫師。」

這似乎一直是我喜歡做的事。

不論世界如何改變,醫師一直是個古老的好工作,在人生旅途中,陪伴各種健康與衰老、傾聽各樣的美麗與哀愁。謝謝我的病人,病人都對我很好。

回想起來選擇當醫師、也能夠當醫師,一直是我這輩子最好的決定。

2023 年 1 月 23 日大年初二為之記 


林均賢醫師的日記



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聰明與憐憫





昨天和賴主任與兩位同事臨時搭計程車往返醫院。

我突然想起十多年前,我剛進醫院見習時,有一次要去某個較偏遠的地方上課,和同學四個人一起搭計程車過去,印象中跳錶230元。

回程時我靈機一動,敲車窗問運將:「二百箍,有載無?(200元有載嗎?)」

運將答應,結果回程跳錶變210元,我有點得意。自己的策略似乎可讓司機節省路途。

其中一位來自嘉義的室友蔡同學,後來很不好意思的私下跟我說:「司機大哥工作也很辛苦,我們以後還是按錶收費比較好?...」

當時我沒有聽得很懂。

過了很多年後,我突然又想起了這件事,當時的自己聰明但缺少憐憫。

這麼多年來,關於生命與死亡的探索,我遇見了很多的人,走了一條很長很長的路。

現在的我,每天看完診,常常會問自己:

「我有沒有關心病人?有沒有對病人的痛苦感到同情?」

「我是為自己的事煩惱?還是為眼前的病人煩惱?」

如果我在乎的是病人,為他們煩惱,我表現的不是聰明而是憐憫,今天的我就是一個好醫生。

這是我對自己的承諾。

2022年10月13日為之記

照片為10月10日新竹醫院值班清晨

9595結束,走回內科九樓病房值班室,從窗戶向外拍攝




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最長的一日


作者: 林均賢




這一年來每個月去西址總值,值班室都在 5E3 專責病房旁邊。

印象中不管疫情嚴重或是和緩,晚上八九點巡房時,潘枚燕護理長經常都還在辦公;早上六、七點起床,從值班室走出來,護理長已經在護理站走動、精神抖擻地跟護理師公布新的作業事項等等。

這裡的護理師們應對家屬的態度、進出隔離病室以及交班作業的方式等等,都表現得相當專業、訓練有素,讓人放心。

病房主治身兼總醫師的劉旺達學長,扛下重任,這些年來兢兢業業的守在台大感染科第一線,默默付出、無怨無悔的背影,我們學弟妹們看了是既敬佩又不捨。

這個由台大 5E3 專責病房同仁拍攝的教學影片,教大家如何正確穿脫隔離衣,拍攝的非常專業用心,我也學到很多,在此跟一般醫護人員分享。希望我們的國家台灣,可以再次度過難關、在困難中再度偉大。

2021年 5 月 19 日 於最長的一日





2022年3月12日 星期六

加護病房的孤寂


 作者:林均賢 醫師




許多年後


許多年後,當林阿賢主治醫師在面對竹東加護病房專科護理師的時候,他便回想起張大鈞學長帶他尋找答案的那個遙遠的晚上。


很久沒顧加護病房了,心裡有點怕怕的


昨晚在竹東分院值普通病房+加護病房,很久沒顧加護病房了,心裡有點怕怕的,提前晃頭進去看一看,探個究竟,想說可以跟白天的專科護理師交個班,有個準備。

聽著熟悉的警鈴聲、看著呼吸器與生命監視器、看著隨著液面起伏的胸管引流瓶,都是自己曾經朝夕相處的事物,內心不禁百感交集。


隨口問問題,專科護理師低頭找答案


交班的時候,隨口問了一個問題,發現專科護理師低頭找答案...

我愣了一下,突然想起許多往事。


最怕張大鈞學長晚上來交班


我想起第二年住院醫師在加護病房白班的時候,最怕遇到張大鈞學長晚上來交班。

他每個病人都問很仔細,很多問題我都答不太出來,常常新陳代謝變快、內分泌失調,後來就走了內分泌新陳代謝科。


嘆氣的時間不知道為什麼真的很長


學長也不會罵我,他會拉一張椅子,坐在我旁邊,深深的嘆一口氣!

回想起來,嘆氣的時間不知道為什麼真的很長,我就硬著頭皮趕緊點電腦、查書、查資料、看筆記...。


結果一:答出了一個勉強及格的答案


如果終於答出了一個勉強及格的答案,學長沒有結束,而是開啟一段很認真的教學模式,希望讓我對疾病的病生理、病程、處置或某個呼吸器的原理有更完整的概念。


結果二:還是答不出來


如果還是答不出來,學長當然更不會結束。他會再次嘆長長長長的一口氣,接著開啟一段更漫長的教學討論,把我從錯誤的觀念(或是沒觀念)帶回來,走回一條正確的道路。


學長當年的用心一直烙印在腦海


過了很多年,回想起來,雖然自己當下似懂非懂,但是那許多個在總院加護病房要下班前的晚上,他拉一張椅子,很認真教我醫學知識的畫面,一直烙印在我腦海裡。

如果我還記得那麼一點點重症醫學的知識,有一部分要感謝他當年的用心。


兩床入加護病房回想許多往事


傍晚接了兩床急診病人入加護病房,有點手忙腳亂。三更半夜要睡覺前,突然想起在台大總院,那些年來許多的往事。


教學是台大醫院的文化


臺大醫院似乎一直有這種文化,不論老師對學生、學長姊對學弟妹,都有教學的責任。讓醫學知識或是這種精神,能夠一代代的傳遞下去。


不要辜負師長們的教誨


來到新竹分院當主治醫師,學弟妹都開始叫我老師了。每次安排上課或是他們問我問題,我都準備很久、也努力認真回答,希望不要辜負師長們的教誨。

2022 年 3 月 12 日,第一天在竹東分院值班,隔日為之記

2022年2月22日 星期二

跑馬拉松,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作者:王杏文 衛教師


 2 小時 11 分的佳績,完賽半馬


林均賢醫師前言


我們新陳代謝科醫師和糖尿病衛教師,每天都在教導病人要注意飲食和運動。

但是我們本身常常值班、加班,日夜顛倒,如果沒注意自己的身體,就會變成最不健康的一群人,甚至還會生病,變成病人

這篇文章是我們衛教師的親身經歷,描述從不運動愈來愈發福的中年大嬸,變回青春美少女的心路歷程,非常深入人心。

讓我們一起仔細看下去吧!


身為糖尿病衛教師的我,還是常常會忍不住誘惑...


鼎泰豐的招牌甜點赤豆鬆糕


在醫院工作已經二十多個年頭,工作忙忙碌碌,回家也是匆匆忙忙,做完家事喘口氣坐下來休息通常也已經晚上 8-9 點了。

忙完所有事情後,習慣一屁股坐在沙發看電視或滑手機放空,接下來手上不知不覺拿起好吃的惡魔甜點或四秀仔(sì-siù-á 零食的台語)。

甜點大家都喜歡,身為糖尿病衛教師的我,雖然知道很不好,常常還是會忍不住誘惑...。


鏡子裡的自己,從美麗苗條的少女,變成名副其實的大嬸婆


因此,年輕時自認大胃王不易胖的我,其實「體重」也已經步步高升。

幾年下來衣服越買越寬鬆,鏡子裡的自己,漸漸的從美麗苗條的少女,變成名副其實的大嬸婆。

某個下午,終於下定決心,想辦法開始「甩掉橫肉」!


開始運動,大嬸婆也可以變回少女


每天持之以恆,平均走 13000 多步


2 年前正好有部門推廣健康促進活動,參加每日總步數的競賽。比賽期間,工作時無論去哪裡都秉持雙腳行天下的精神,努力累積步數,拚了老命完成每日目標。

第 1 次活動結束後,沒想到我這個中年大嬸,除了體重下降之外,統計總步數獲得第 4 名。

我再接再厲,接著參加第 2 次活動後更進步到第 2 名,讓我非常得意。除了減重身材變好,還有獎金入袋,真是:

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It kiam jī kòo, bong lâ-á kiam sé khòo)。


用跑的,步數增加的比較快?


雖然平日盡量多走路,上班少搭車、醫院多爬樓梯,努力增加總步數。但是步數的累積逐漸遇到瓶頸。

因為婆婆媽媽的我,下班回到家之後,總堅持做完繁瑣家務,才會安心外出散步活動,算算一星期工作之外的運動時間勉強也才 60 分鐘上下而已。

如果只是走路好像步數累積太少了,我突然靈機一動:「不如用跑的,步數增加的比較快?


跑步其實不簡單


我心想:跑步不就一雙布鞋、一套運動的衣褲?應該很簡單吧。

於是手上帶著先生送我可以記步的運動手錶,開始每週至少 4-5 天到新竹縣運動場跑步的生活。

天真的我以為跑步一點都不難,沒想到跑步一開始就遇到狀況,才跑個 2 圈(800 公尺)就氣喘吁吁,跑個七八圈(不到 3 公里),隔天就全身痠痛。

我心想:「運動場上八十歲的老阿伯,怎麼跑起來這麼輕鬆自在呢


跑步有方法




於是,我上網爬文並與先生和跑步前輩們請教秘笈。

才知道原來跑步必須循序漸進,跑步前先暖身,起跑時不要急,姿勢先擺好跑伐穩定向前踏,依照個人體能狀況,漸漸拉長時間。

跑完後更須做緩和的收操運動,唯有不受傷才能達到運動真正的健康目的。

了解這些運動知識後,除了持續不斷的調整外,為加強跑步時身體的支持力量,我也開始加入平板運動的練習來加強自己的核心肌群。讓跑步跑起來更穩定,不會受傷。

漸漸地我克服了 5 公里障礙,接著又克服了 10 公里的障礙,跑起來愈來愈得心應「」了。


挑戰台北馬拉松


2020 年底,運動場上一起跑步的朋友,鼓勵我嘗試參加馬拉松,當時心裡非常膽怯,但生性好強的我,嘴硬的回答:「沒問題,我們一起報名明年的台北馬拉松,跑半馬

訂了一個目標之後,經過不斷的練習與調整,練跑的日子很快的又過了好幾個月。肉腳的我,一開始覺得累,慢慢的進入享受跑步的狀態。

2021 年 10 月初,大約活動 2 個月前,賽事慢慢逼近,除了平常練跑 5-10 公里,假日也加入 16 公里長距離的練跑。


開跑日終於到來


台北馬拉松開跑日,跑者們蓄勢待發


2021 年 12 月 19 日這一天,開跑日終於到來,抱著期待又忐忑的心情迎接挑戰。

當天台北清晨有點寒冷,遠處的電子溫度計只有 14 度,放眼望去,看到上萬個為比賽正在暖身的跑者,頓時再也不怕寒冬。

一聽到開跑槍響,盡全力向前衝、衝、衝!


2 小時 11 分完賽


平日辛勤的練習真的沒有白費,最終以 2 小時 11 分的成績,完賽半馬 21.0975 公里,完成一個以前以為是不可能任務,心情非常雀躍。

跑步的朋友群知道我完成賽事時紛紛給予讚許,頓時更有滿滿的成就。


運動後成為更好的自己


那日我們重生(The day we reborn)


跑完才知道,原來運動會上癮。

我先生總能固定時間跑步運動、我的媽媽保有晨泳的習慣已經超過 40 年。相信自有讓他們著迷之處。

我不是天生的運動員,但現在練跑時,我享受當下它的脈動。

在汗流夾背後除了身體舒暢外,思緒也變得清晰,彷彿重生一樣,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我做得到,相信你也可以。大家一起來運動吧

新竹台大衛教師 王杏文 2022/02/21 


林均賢醫師回饋


過年前林醫師與護理師、衛教師合照


看完這篇文章很有感觸,我們醫療人員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健康。除了教導病人多運動,自己也要多運動來以身作則。

上大學之後我開始去運動中心運動,持續保持固定的運動習慣至今。也開始去鄰近的國中跑操場,曾經參加過一次 10 公里組的馬拉松之後,就沒有跑更長的距離。

新冠武漢肺炎疫情之後,除了上班以外比較少出門,運動也改在家裡做做體操和伸展,有氧運動的部分變少了。看完這篇分享覺得很熱血,突然又想開始跑步!

戶外的運動還是很好的,提醒各位病友,可以出門的話,只要空氣品質許可,鼓勵大家到戶外人少的地方活動活動,有益身心健康喔


小提醒


糖尿病友,若無周邊神經病變,在體能許可下,跑步是很好的運動。

跑步時需有人陪伴,並且監測血糖、適時補充水分與糖分等熱量,才會安全又健康。


王杏文 衛教師、林均賢 醫師 

祝大家身體健康平安


居家簡單運動(林醫師實際經驗分享)